麸子洞探秘

发布时间:2015-11-02 点击数量:628

历史上关于麸子洞最早的记载,是宋朝诗人宋十朋在其诗歌中简单的记录:“巴东之西近江有夫子洞亦曰圣洞”。后来在他的诗歌中也有对夫子洞当时景色的描述:“有洞巴峡间,人言幽更奇。云深不可见,奥处那容窥”。宋十朋所描述的夫子洞幽深不可测,就像是高耸入云的山峰一样,真可谓是“云深不知处”。无独有偶,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其著名游记《入蜀记》中也有相关描述:二十二日 发巴东。山益奇怪。有夫子洞者,一窦在峭壁绝高处,人迹所不可至。然髣髴若有栏,不知所谓夫子者何也。在陆游眼中,夫子洞处在峡江环绕的峭壁中,周围都是不可攀的岩,因而人迹罕至,不得与外界相联系。据当地人介绍,相传孔子曾经在此地教授学生,因此也叫“夫子洞”。

而到了现在,当地村民更愿意称“夫子洞”为“麸子洞”。这主要源于流传于当地的一个小故事,相传有人为了测量出麸子洞到底有多深,就在麸子洞的一个洞窟中倒入了三担二斗麦麸,麦麸全部倒完也不见流出,于是作罢。可是到了第二天,有人在长江边上龙王庙附近发现了先前的麦麸,于是知道了这深不可测的麸子洞原来是与长江相通的。由于是用麦麸测试才弄清了原委,因此“麸子洞”这个名字便在当地叫开了。据说,在麸子洞的出口有一块形似舌条的石头,人站上去之后,这块石头会上下颤动,但是七八个年轻小伙也无法将其掀翻。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四川人用铁锤讲舌条石砸掉了一块,此后四川人说话就一直夹舌。只不过,三峡工程蓄水后,龙王庙、舌条石均在滔滔江水中淹没,无法考究其本来面目。

麸子洞隐蔽在巴东县官渡口镇巫峡口村5组,从巴东县城沿着蜿蜒的山路驱车一小时左右便能到达该村,但若没有当地人的带领,恐怕也是很难找到洞口。1030日,我们在该村开展精准扶贫的时候,有幸在村干部和当地一位农民的带领下领略了这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

从这位农民的家中出发,沿着田埂边的阡陌小路,伴着偶尔的犬吠鸡鸣,跨溪跃沟,远远地望着集山、水、洞、林于一体的麸子洞,只见隐隐的雾气从空处腾起,袅袅升天,不乏“雄、险、奇、幽、秀”。再沿着种满庄稼的田畴走近些,便见溪水环绕着一座青石铺成的小拱桥,桥下溪水潺潺,桥上青石斑驳,空隙中布满的青苔可见这座桥的幽幽历史。走过小桥,来到了洞口。洞口高约30米,宽约10米。脚下青苔杂草遍布,却可见一条一尺见宽的小路蜿蜒其中,直指洞内。到了洞里,首先看见的是当地人所供奉的观音菩萨,菩萨放置在一个二尺见方的神龛上,菩萨通体透白,神态祥和安静。神龛四周围着中指宽的红布,红布威严,为此处增添了一丝神圣的气息。仰颈抬头,只见怪石倒挂,犹如冬之枯木,仿佛随时会剥落,令人胆战心惊。怪石顶部,遍布的是暗黑不见尽头的洞穴。据农民介绍,曾经有人沿着洞外山脊的小路探寻,在各个洞窟之间穿梭,走着走着就发现有些洞窟竟然能相互贯通,实在是妙不可言,但有的洞窟却是从来没有人走到过尽头,就算是村里那些爱玩敢闯的年轻人也不曾有胆量走到底。

除了麸子洞奇绝不可言状的景色之外,麸子洞还有令当地人津津乐道的神奇。相传有当地人务农回家经过麸子洞时,在洞口发现了一块打磨光滑且中间有凹槽的二尺见方的石板,想着拿回家可以放置农具,便想也没多想就将这块石头带回了家。可是,自从这个农民将这块石头带回家后,便是头痛不断,四肢乏力,难以下地。后来经过当地一位颇有名望的老先生指点后,这位农民就把这块石头送回了麸子洞,并置放于淋不到雨的地方。没过几天,这位农民的头痛是减轻了不少,但仍然是不能下地干活,家人也甚是苦恼。这时老先生又出现了,他颇有自信的告诉农民之所以病痛未根本清除是因为这块石头虽然是放回了麸子洞,却不是原处。这位农民忍者头痛在家人的陪伴下凭着印象将这块石头放原地。农民在家休息一晚后精神恢复,头痛全消,在稍加调整后竟能下地干活了。

如果单单是这一个故事也许显得有些偶然,但神奇的传说在当地却是流传不断,后来越传越盛,当地村民就在麸子洞里设起了香火,里面供奉起了菩萨,要是哪家有个小病小灾的,除了寻常的寻医用药外,就是领着他们到麸子洞匍地祷告,寻求平安。据说,洞口那座青石小桥就是当地一刘姓村民因如愿生得儿子后为还愿而修建的。随着麸子洞的名气越来越大,慕名而来的人也不在少数,传说早些年常有宜昌、四川的百姓结伴而行,前来瞻仰。每到逢年过节麸子洞更是热闹非凡,前来许愿、还愿的人带着煮好的猪头和仔细挑选的水果小心敬奉,腊月正月期间鞭炮从未断绝,麸子洞俨然已经成了百姓们的精神寄托,人们都祈求着来年的顺利康健。

麸子洞里的供奉陈设一直延续到现在,但当地人都知道现在洞里所供奉的菩萨并不是最初那一尊。这个中缘由,在我们拜访当地一位耄耋老人时得到了答案:很久以前,这里出了一个戴顶子的官员,有一天晚上,官员的夫人梦见有一个小姑娘在自家门口哭,说她的房子被火烧了。官员的夫人遂差人到麸子洞内查看,发现洞内用茅草搭建的庙宇被烧。后来,当地的一位道士四处化缘,重新庙宇,并设置观音殿、财神殿等,供奉观音等诸多菩萨,还有毛姓、刘姓、丁姓等一批和尚常住在这里种庙田、守寺庙。民国38年,当地一个名叫金家孔的地方大发洪水,刘姓和尚打开庙门的瞬间被洪水冲走,当地人用木梯营救,丁姓和尚幸免遇难。庙宇被毁,但观音菩萨的雕像一直还在洞内。后来,常住的和尚也四散回家,庙宇便无人打理。在大集体时代,当地有一户姓向的人家开榨房,有一天他把麸子洞的观音菩萨木雕带回了家,看着这木雕竟是用最经燃烧的松木做成了,二话不说,将木雕一劈两半,当柴烧了,这一烧可出了大事,接下来的几个月,这一家可谓没有一天太平日子,家人相继病倒,向姓人家逐渐意识到了事情不对劲,想着也许是之前烧了木雕的错,就拿着钱请了师傅重新塑了菩萨,又查黄历挑了个吉日,带着一大堆贡品小心翼翼地把菩萨请回了洞里。说来也奇怪,这一家的病竟也慢慢好了。经过此事,当地人对麸子洞的崇敬之情与日俱增。

虽然过去前来麸子洞探访的游人不可胜数,但我们此行却发现了麸子洞“养在深闺人不知”的另一面,麸子洞虽生在深山,却与当地农民的生活联系紧密,正是这种自然造化与田园风情的融合才让它焕发出了新的色彩。不过,文中所述事例都是根据当地老人碎片化的回忆整理而成,关于麸子洞更多的历史和传奇还有待通过科考去逐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本文作者:巴东县人民法院办公室 郑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