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见习心得
——从离婚纠纷谈开去
2020年暑期,我有幸来到巴东法院金果坪法庭实习,两个月来,在师傅的带领下,我们平息了一桩又一桩纠纷,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当事人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一段段曲折的故事不断地冲到我面前,让我终于懂得了法律源于生活而又归于生活的道理,真正明白了实践的意义。回想当初伴随千万潮涌茫然进入“法海”的我,甚至没有做好一丝心理准备。
师傅告诉我,基层法庭处理最多的就是家长里短的矛盾。我这两个月来接触最多的便是离婚纠纷。离婚是两个人的情事,却又包含了整个家庭的琐事。这是我直面离婚纠纷的最大感受。夫妻从同床共枕到公堂对簿,看似只有情感的纠结,但其背后却存在各种利益纠纷,有人为了金钱,有人为了摆脱,还有人为了新的生活。从法律工作者的角度来说,妥善处理好子女抚养、共同财产、债权债务若干问题,属实繁琐而艰难。
起初我以为离婚不过是感情破裂,一拍即散,可真到了那时候,才明白受到伤害最大的却是无辜的孩子。日复一日的争吵,给孩子们的心灵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害,每次我看到离婚纠纷中的当事人子女时,我都不禁在想,孩子们难道真的不明白这发生的一切吗,或许只是麻木了而已。情况好点的家庭,双方当事人为了获得子女的抚养权争执不休,情况差点的,更是极力摆脱这份责任。
师傅在离婚纠纷的调解中说的一句话令我难以忘怀:几乎所有离婚当事人在关于子女抚养问题上都存在误区,其实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并不因离婚而消除,并不是未跟随生活的一方就与子女毫无关系了,离婚时跟随哪一方生活,首先考虑有利小孩成长,考虑孩子能更好地学习、生活。每次看到有当事人进行离婚诉讼时,我都在想,离婚到底在离什么,它不应该是离断父母与子女感情的工具。孩子们不是玩具,不是父母可以随意占有和处置的物品,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某一次同当事人面对面沟通的时间,我眼中在意的不是残垣般的房子,深居山间的贫穷,而是小孩子的模样,她的眼中没有哪怕一丝光。
偏信则暗,兼听则明。这是每一位法律工作者都应具备的品质。从最开始,我时常被某一方的情绪和言语带动了情感,而不自觉的产生偏激,到一次次的尝试保留观点和情绪,统筹的感受案件的细节,这就是实践带给我的力量,所谓世界并非非黑即白,就是这个道理。
我曾数次自大地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但这次实践,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件和师傅同事的教导,我不禁庆幸自己并未张扬自己的无知。时间虽只是短短的两个月,接触到的案子也不到十指之数,但它给予我的教育,却是任何一种理论都无可比拟的,现在我心中鲜活的不止是案件,更是我投身法律事业的企望。我虽无“用余生捍卫法律尊严”般的豪迈情怀,但既身在此山中,便也想要尽一份力,也无愧于师傅的教诲和与法律神奇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