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润乡邻:上门调解绘和谐“枫”景
巴东烟田的风,裹挟着烟叶的醇香,也卷动着乡土间的人情冷暖。田大爷与郑大叔本是关系亲和的邻居,却因为几年前的一笔借款,互生嫌隙。当年近七旬的田大爷将一纸诉状递到茶店子法庭时, 一场关于“法理”与“人情”的暖心调解,正以“上门服务”的温度,在茶店子镇的乡土间悄然铺展。
01 纠葛缘起:乡邻借款背后的生存与信义难题 在巴东,烟叶种植是不少农户赖以为生的产业。2023年深秋,烟田即将迎来施肥关键期,郑大叔望着连片的烟苗,却因资金短缺犯了难。作为土生土长的茶店子镇人,他与邻居田大爷做了几十年街坊,“鸡犬相闻,守望相助”是刻在骨子里的邻里默契。于是,向田大爷开口借款3万元,约定一年后归还。田大爷深知种烟的艰辛,也念着邻里情分,爽快地将积蓄借出。彼时的他们或许未曾想过,这场基于信任的借贷,会因一连串的变故陷入僵局——郑大叔种烟亏损,血本无归;更雪上加霜的是,他多年的糖尿病并发症加重,又意外遭遇车祸导致腿部受伤严重,还款日期渐近,他却早已力不从心。同时,为了方便生活,郑大叔今年搬去外镇的女儿家居住,因为经济困难也没有购置通讯设备。田大爷无法联系上郑大叔,借款讨要无门,无奈之下一纸诉状将郑大叔告上法庭。 02 司法上门:让天平在乡土间漾起温情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司法服务就延伸到哪里。”收到田大爷的起诉状后,办案人员第一时间梳理案情。当了解到郑大叔行动不便、无通讯工具且长期居住在外镇女儿家时,便果断决定:“走出法庭、走进家门”,把法庭“搬”到群众家门口。一次次颠簸的上门走访,不仅带去了法律的公正,更送去了人文的关怀。耐心倾听郑大叔的困境,也体谅田大爷的维权心切,在烟乡的田埂与屋舍间,搭建起一座“法理通情”的连心桥。 03 调解破局:邻里重续乡间“烟火气” “调解优先,案结事了”的理念,在这场纠纷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2025年10月11日,法庭坚持“调解优先,案结事了”的办案理念,主动上门组织调解,既坚持“欠债还钱”的法律底线,又充分考虑郑大叔的履行能力,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协议:每月偿还1000元,分期结清3万元借款;若违约则原告可申请一次性强制执行。 分期履行的调解协议,不仅让田大爷的债权有了保障,更给了郑大叔“喘息”的空间。当双方在协议上按下红手印时,曾经因借款生隙的邻里,终于在司法的柔性介入中,重拾了“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烟火温情,最终以最体面、最温暖的方式画上句点。 04 司法深意:乡土司法的“治”与“润” 在农村熟人社会中,借贷纠纷往往掺杂着人情往来,简单的判决或许能了结案件,却可能撕裂邻里关系。茶店子法庭通过“上门调解”的形式,将司法的刚性与乡土的柔情融为一体,让公平正义以群众最易接受的方式落地生根。在乡土中国的语境里,这样的司法实践,正是“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通过一次次上门走访,一回回耐心调解,将法律的种子播撒在群众心田,也将和谐的基因注入乡村治理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