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现场勘查
——邓锦涛法官为解兄弟纠纷“加班”办案
“法官,这么晚还跑来看现场,真是辛苦您了!”9月8日晚,巴东县清太坪镇大石垭村的夜色里,村民黄某顶望着蹲在水池边、手持手电筒仔细勘查的身影,又惊又感动。
这位在夜幕中忙碌的人,正是清太坪人民法庭法官邓锦涛——为了第二天即将开庭的一起兄弟间排除妨害纠纷,他在白天开庭一整天后,专程驱车赶到争议现场“加班”勘查。
次日要审理的,是黄某平诉黄某顶、谭某珍排除妨害纠纷一案。案件当事人是血脉相连的亲兄弟,争议焦点却围绕一口祖传水池的使用权展开。这口水池的渊源要追溯到历史上的土水井,1982年由黄家三兄妹共同投资投劳改建成石砌水池。2012年,黄某顶、谭某珍夫妇对水池改建后,双方因用水问题矛盾渐生,原告黄某平要求共享水源,被告则认为原告抽水时不顾及他人用水需求,多年争执让亲兄弟渐渐疏远。
“只有把现场情况摸透,调解时才能说到点子上。”邓锦涛深知,这类涉及乡土人情的纠纷,光看卷宗远远不够。当晚,他在暮色中沿着水池边缘细致查看结构、确认取水口位置、丈量通行道路,还向周边村民打听水源的历史使用情况,直到夜色深沉才完成勘查。
9月9日庭审当天,邓锦涛带着前一晚掌握的情况,精准抓住争议核心。调解中,他再次带领兄弟俩回到水池现场,用尺子实地测量:水池容量33.5立方米,需保留宽0.8米的取水通道——这些现场固定的核心证据,让双方对争议事实有了清晰认知。
“你们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哪能因为一口水池伤了亲情?”邓锦涛一边出示勘查和测量结果释明法理,一边从情理入手耐心劝导。在他的调解下,兄弟俩的态度从最初的拒不对话,渐渐缓和下来,最终各退一步达成协议,原告黄某平支付5000元投资款,获得水池部分使用权;被告保障取水通道畅通,双方按比例共同承担后期维修费用。
现场勘查
“法官这么忙,还为我们的事跑前跑后,连晚上都不休息,太感谢了!”调解成功后,兄弟俩紧紧握住邓锦涛的手,连声道谢。这起纠纷的化解,,是法官们践行“深入基层、实质解纷”工作要求的生动缩影,不仅解决了用水争议,更修复了断裂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