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治中心里的“解纷密码”
——退休法官谭文芳的调解故事

发布时间:2024-08-15 点击数量:81

原标题:《“补漏”又“补心” 解纷化烦忧——退休法官谭文芳巧解“漏水结”解民难侧记》

“感谢谭法官!”一大早,在巴东县综治中心的调解室里,谭文芳正对当事人老赵进行电话回访。“家里已经在着手翻新了!要是没有谭法官耐心专业的调解,还不知道这件事啥时候才能解决!”电话那头,当事人满是感激。

“这本就是我该做的,能帮你们把这桩事解决了,我也开心。” 谭文芳低声细语,拿起笔在案件台账上认真写下 “调解成功”。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落定,这场由水管漏水引发的纠纷,总算画上了句号。

水管脱落引纠纷 邻里同陷“水患”愁

“大家都说有矛盾就找综治中心,我有个要紧事要你们解决!”在巴东县综治中心的接待大厅里,老赵情绪十分激动。

“我家漏水啦!”

事情得从三个月前说起。老赵住的宿舍楼赶上老旧小区改造,向某负责给他家接入户水管。可这新接的管子没撑多久,就从总闸阀与减压阀之间“崩”开了——积水在老赵家客厅里奔漫,顺着地板缝往下渗,楼下的老李家里也未能幸免,墙皮开裂、衣柜受潮。

事故发生后,老赵、老李多次联系向某协商赔偿,始终协商无果,老赵和老李决定寻求综治中心帮助,“必须要他给个说法!”

“您放心,综治中心有法院、司法局等单位调解人员常驻,这事儿绝对只让您跑一地就解决好!”法院立案审查后认为该案案情虽简单,但处理不好极易激化矛盾,甚至影响邻里和谐,在征得老赵二人的同意后,决定启动先行调解程序。

耐心调解破僵局 情理法织就“和解网”

于是老赵在综治中心见到了谭文芳——这位在法院工作了31年的老法官,退休后选择成为巴东县第三方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一名专业调解员驻点县综治中心。

“谭法官,我家的入户水管脱落了,对我和我邻居家的财产都造成了严重损失”老赵一脸心痛的对谭文芳说道:“现在我家的木地板和家具被水泡成这个样子,向某现在又对此事不理不睬”,老赵攥着手机,屏幕上反复播放着家里的"惨状"——起翘变形的木地板、发霉变色的桌椅,触目惊心。

看着两人焦急的神情,谭文芳先安抚道:“别着急,咱们一步步捋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总能找到解决办法。”

“一开始向某还来看过泡水受灾现场,说‘是我没接好,该赔’,让我们算损失。”老赵的声音里带着火气,“等我们两家算下来,他却变卦了,说什么都只肯赔一万五,现在更是电话不接、信息不回,玩起了‘躲猫猫’!”

一旁的邻居老李也连连点头,满脸气愤,“我们的损失哪里止一万五?向某他躲着不露面,更让人心堵!”

听完老赵和老李的陈述,谭文芳已经心中有谱。31年的审判生涯让她练就了“火眼金睛”:责任认可是前提,赔偿金额是关键,而找到“失联”的向某,是解开这团乱麻的突破口。

“以前在法院办案,有时找当事人就得跑断腿。谭文芳笑着感慨,“现在有综治中心这个平台,社区、村委、派出所联动起来,找个人、调个案,效率高多了。”

“只要联系上向某,调解工作就好开展了”。

谭文芳拿起电话拨通了社区网格员的号码,依托综治中心的联动机制,很快找到了“失踪”的向某。

“他就是故意讹我!”调解室里,向某一进门就红了脸。“我承认水管子是没接好,可他们张嘴就要好几万,我一个做零工的,哪拿得出这么多?”

“老向,管子没接牢导致漏水,你要承担责任,这是法理。”谭文芳语气平稳却带着分量,“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矛盾升级。

谭文芳又转头看向老赵和老李,她又放缓了语气:“咱们索赔也得掂掂实际,老向没有固定工作,要他一下子拿几万确实难,合理范围内的让步,才能让问题尽快解决,早一天解决,家里也能早一天翻新,总不能让这‘水患’堵心一辈子,对吧?”

这话像一把钥匙,轻轻拧开了双方心里的疙瘩。向某的肩膀慢慢放松了,他挠挠头:“我赔偿老赵17500元、赔偿老李5500元,一次性付清,行不?”

老赵和老李商量后,也点头同意:“就按谭法官说的,钱到账,这事翻篇。”

调解协议签完字时,夕阳正透过调解室的窗户,在谭文芳的老花镜上镀了层金边。向某当场履行,老赵和老李走出综治中心时,脚步比来时轻快了许多。

身份变了初心在 为民解忧无止境

近年来,巴东法院积极助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着力引导和支持退休干部发挥余热,聘请退休法官驻点综治中心担任特邀调解员,充分发挥退休法官开展先行调解工作的优势。这些 “银发力量” 带着对司法事业的热忱与专业积淀,在矛盾纠纷化解一线持续发光发热,以更丰富多元、高效便捷的解纷服务,精准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服务的新需求、新期待。

从穿法袍的法官到戴胸牌的调解员,谭文芳的办公地点变了,但那份司法为民的初心,半点没改。就像她常说:“法官袍脱了,可为民办事的阵地还在。”

如今,谭文芳和其他驻点巴东县综治中心的调解员一起,用专业与耐心让许多剑拔弩张的纠纷,在情理法的交融中化作握手言和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