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元零钱守住的“信义天平”

发布时间:2025-10-17 点击数量:50

“法官同志,我儿欠的钱,我来还!”当执行干警敲开曾家那扇略显陈旧的门时,年过七旬的曾父颤巍巍递过一个装满5元、10元、20元零钱的塑料袋——这袋沉甸甸的硬币和纸币,凑齐了曾某拖欠长达三年、共计6535元的欠款。这场跨越代际的“诚信接力”,不仅为一起合同纠纷案画上圆满句号,更让司法执行多了一份温暖的底色。


图片


缘起:判决"落空",执行深陷"人财两空"困境


这起纠纷的源头,要追溯至2022年。彼时,易某与曾某因劳务合同产生纠纷,双方协商未果后,易某诉至法院。经审理,法院判决曾某应偿还易某借款本金及利息共计6535元。然而判决生效后,曾某却像“人间蒸发”般长期逃避履行义务,易某无奈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图片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干警第一时间启动财产查控措施,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对曾某的财产信息进行全面查询,发现曾某名下无银行存款、房产或车辆等财产可供执行。为进一步寻找执行线索,执行干警多次尝试电话联系曾某,曾某均拒接电话,始终回避履行义务;通过电子送达平台送达法律文书,亦石沉大海,曾某长期外出打工,踪迹难寻。


转机:古稀老父挺身践诺,六千元零钱重铸诚信

“走,去他老家!”为打破执行僵局,执行团队决定开展“寻人+寻产”行动。在当地村委会协助下,执行干警了解到曾某已长期外出务工,极少回家,仅有年逾七旬的父母居住在老宅。当执行干警向老人说明来意后,这位朴实的老农沉默片刻,长叹一声道:“我儿子不争气,但债不能赖!我不能看他失了诚信,我来联系催促他!”

图片

2025年6月底,执行干警再次来到曾某家中。这一次,曾父主动迎上前:“儿子一时糊涂,家庭也确有困难,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曾父无法坐视儿子在失信的路上越走越远,决定用自己积攒已久的零钱,替儿子偿还这笔债务。言罢,老人转身从里屋取出一个装满10元、20元纸币的塑料袋,在执行干警的见证下,老人颤抖着双手,将一张张皱巴巴的纸币仔细铺平、逐张清点,阳光透过屋檐洒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也照亮了那些沾着泥土、带着体温的纸币。当最后一张20元放入袋中时,老人抬头说:“法官,钱齐了,您点点看,数目对不对。孩子做错了事,我当爹的,不能看着他这样……”那一刻,执行干警的眼眶都红了——这哪是6000多元钱?分明是一位父亲对“诚信”二字的坚守!


回响:代偿非终点,一堂震撼人心的"诚信课"

当执行干警将执行款转交申请人易某时,易某深受触动:“本以为这钱要打水漂了,没想到老父亲如此重诺守信,我既意外又感动。”执行干警小郭后来回忆:“老人数得很慢,每一张都抹平了才放进袋子,那种认真劲儿,比我们查银行流水还仔细。”

图片

这笔特殊的执行款,承载的意义远超出其货币价值。它是一位父亲对儿子沉甸甸的爱与责任,是用行动对“诚信”二字最生动的诠释,也与被执行人曾某的逃避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起案件的圆满执结,不仅是对申请人的权益保障,更是对“诚信无价、亲情无价”的生动彰显。七旬老父用最朴实的方式,为儿子补上了“诚信课”,也为社会树立了诚信典范。


案件虽然执结,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未停止。执行法官表示:“法律是刚性的,但执行过程中不乏温情与触动。我们赞赏这位明事理、重信义的父亲,他的行为值得我们尊敬。同时,此案也再次向所有被执行人敲响了警钟,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必须履行,任何逃避行为终将徒劳无益,不仅自身信誉受损,还可能连累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