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

发布时间:2014-10-09 点击数量:772

郑雅曼

我从小是在法院宿舍里长大的,耳濡目染的都是法院文化,高考结束填写志愿时,妈妈对我说,别从事法律工作,太累了,但我坚持了自己自小的理想,走上了学法之路,一晃,要大三了,学校组织实习活动,我选择了回到我常常怀念的故乡—巴东。回到家里,妈妈说法庭事多,下去实习吧,我说:行。于是我背上行装来到了茶店子法庭。茶店子法庭在离集镇三十公里以外的一个小镇,虽然我以往也经常从这里路过,但并没有太多地留意它。第一天去上班的时候,乡村里清新的空气让我神清气爽,法庭座落在一座小山上,不是很大但很是庄严,因刚修没几年,大都是新的。

上班了,法庭有年轻但却资历很深的向庭长,有刚到法庭上班几年但能力颇强的助理审判员,他们都倾其所有的教导我,从案件的立案、信息的录入到文书的书写、笔录的制作,我就像一只如饥似渴的小鸟,沐浴在知识的海洋里,享受知识带给我的快乐。法庭人少,但案子却很多,有因感情不合要求离婚的,因儿女不孝要求赡养的,也有因邻里纠纷打架闹事的,因交通事故请求损害赔偿的。每一位当事人进门,法庭的工作人员总是认真倾听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对于起诉状不符合立案要求的也总是给当事人仔细指出其中的问题,有时遇到当事人不了解法律规定在法庭吵闹的情况时,他们也总是不温不火,待当事人冷静下来再细细阐述相关的法律规定,一一解答他们的疑虑。每每送走一位当事人,我也跟着长长的松一口气,也由心底对他们产生了更多的敬意。

在这次实习期间,我负责的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装订卷宗,制作简单的法律文书和材料,旁听案件审理。

装订卷宗是初到法院接触到的第一份工作,记得在上学期学校举行的实习动员大会上,老师曾说过卷宗是案件最详实的记载,装订卷宗的工作看似简单,但实则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刚刚接触这份工作的时候,我对老师曾说过的话不以为意,觉得卷宗不过就是一张张材料纸,按顺序放好就可以了。但随着实习的时间越来越长,我接触到的卷宗也越来越复杂,在一次交通肇事损害赔偿的案件中,案件的审理适用了普通程序,卷宗需要正卷和副卷,又因涉案人数较多、证据繁杂,整理卷宗的工作也就自然变得不再简单轻松,面对堆积如山的案件材料,我手足无措。于是只好向向庭长请教,在她的耐心指导下,我才渐渐明白装订卷宗中的奥秘。诚如老师所言,卷宗是案件最详实的记载,这里的记载不仅仅指案件内容的记载,更是包含着对案件审理过程的记载,卷宗的装订顺序与案件的审理顺序基本是一致的,从立案、通知当事人应诉、举证、下达开庭传票、开庭审理,到法律文书的制作和送达,卷宗正是按照这一审理的程序来装订的,明白了这一道理,整理卷宗的过程就变得更加得心应手,每一次装订卷宗的过程就是一次真实的案例演练,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才得以深刻体会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纠纷法律所起的定纷止争的作用。

在装订卷宗的同时,我还接触到了另一项工作—制作简单的法律文书和材料。这份工作和装订卷宗的工作一样,看似简单实则意义重大。不管是填写受案、应诉通知书、送达回证,还是记录调查笔录,每一种法律文书都和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容不得半点马虎。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我有幸写了几份简单的民事判决书。刚接到这项工作的时候,我深感责任重大,认真翻阅卷宗里的每一份材料,按照向庭长教给我的民事判决书格式认真写作,但无奈能力有限,回家把初稿拿给妈妈看过之后被骂得狗血淋头,初稿也被全盘否定。在妈妈给我仔细讲解了判决书的写作过程和其中蕴含的法理之后,我又尝试着重新写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就是在这种不断被否定、不断改进的过程中,我才深深了解到一份判决书的来之不易,这其中不仅蕴含着一位法官在桌案前的辛勤耕耘,更饱含着一位法律工作者对于法律、正义、社会的理解和认知,一份优秀的民事判决书,绝不仅仅只是个案的审理结果,更是需要逻辑清晰、不偏不倚,是法律权威的生动体现。

法庭的案件很多,基本上每天都要开庭审理,我也因此有了很多旁听的机会。法庭地处乡村,接收的案件大多是邻里和家庭纠纷,对于这类案件,法庭的工作人员总是要先做调解的工作。每当此时,我总是坐在一旁,静静聆听法官和当事人的谈话。俗语云“说话是一门艺术”,我想这是对法庭工作人员调解工作的生动体现,每每进行调解时,法庭的工作人员总是为当事人的利益着想,耐心分析调解的结果对双方当事人的好处。记得上课的时候民诉的老师们都强调过调解在民事审判中的重大意义,每当看到达成调解协议的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重归于好,我才真正明白老师们为什么对调解制度称赞有加,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调解这一制度绝不仅仅只是民事审判中的一环,更重要的在于它缓和了人际矛盾,维护了邻里、家庭的和睦。法官们在做调解工作时就像寻常百姓一样与当事人话家常,用最简单朴素的语言给当事人讲解最艰深晦涩的法学道理。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们曾不止一次地提及“什么是法”这一永恒的问题,面对庞大的法律体系,我常常感到困惑,但正是在此次旁听案件审理的过程中,我突然领悟到其实对于什么是“法”,并不是那么艰深难以理解的问题,法律虽然有着纷繁复杂的理论体系,但本质上法律从社会中产生,都反映着一定时代的人们对于道德、伦理、社会、信仰等人类本源问题的理解,就好像我们古语讲“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其实这就是民法诚实信用原则的反映,法律体系虽然应处于千万人之上俯瞰众人以保障给予每一个主体同等的平等与自由,但同时法律也从生活中产生,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背后或许就隐藏着法律的精神。

实习已经结束,但我常常会回想前几个月实习的时光。记得那时常常和坐我对面的助理审判员哥哥讨论案情,我向他请教任何法律问题他也总是耐心给我讲解,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我才能体验到在乡村,法律体系中尚存的一些问题。

在我实习的茶店子法庭,包括书记员在内只有3个人,但每个月的结案数平均为25件,桌子上的卷宗常常是堆积如山,但每个月的工资只有两三千块。十八大以来司法改革掀起了高潮,树立司法权威是改革的一项重点,但在基层法院,特别是派出法庭,案多人少的情况却经常存在,这些在一线工作的法律工作者解决着最多的法律纠纷,却享受不到最好的福利待遇和上升空间,因此在司法改革的过程中,让这些一线的法律工作者感受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让他们有充足的热情坚定自己的选择,对于在整个社会树立法律的权威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乡村的老百姓由于受教育有限,法律意识淡薄,他们对于“法”“法院”并没有多少了解。一部分当事人会把不属于法院管辖的纠纷拿到法庭要求工作人员“评评理”;一些当事人由于不了解法律的规定,不理解工作人员的言行在法庭大吵大闹,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法律功能的发挥,因此普及教育、加强法制宣传也是今后法制建设的重点。

暑假实习虽然已经结束,但这次实习带给我的感悟仍在继续,我也意识到自己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者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是我从小的理想,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应当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