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法心语丨微光可成炬
——基层法庭里的烟火人间
在基层法庭工作久了,一摞摞卷宗在桌上越堆越高。翻开它们,映入眼帘的不只是案由和事实,更多时候,会触碰到一些带着温度的人生微光。那些不经意间撞进心里的瞬间—一句话,一件物,一件事,远比判决更清晰地告诉我:法律最终在那里落地。
案头的台灯在夜色里投下暖黄的光晕,我翻看着卷宗,指尖忽然停在一页记录上——"刘叔,江西,劳务合同纠纷"。窗外的玉兰树叶沙沙作响,恍惚又听见那个略带哭腔的声音:"法官,我以为你们也不管我了。" 那是年初的事了。刘叔网上立案的信息填得潦草,歪歪扭扭的字迹中看得出刘叔文化程度不高,案子标的也不大,六千块劳务工资。因为刘叔是江西人,与我们法庭相隔八百多公里,法庭受理案件后我们每天都会给刘叔打电话沟通案件进展情况,一次通话中刘叔无意中透露他在某平台花费3000元请的律师联系不上了,我听着听着就火了:"叔,您追六千工资,怎么反被坑了三千?"话出口才惊觉,电话那头的沉默里,或许藏着比被骗更疼的东西——是以为这趟官司又要空手而归的绝望。 此后几日我忙着寻那个杳无音讯的被告,暂未如常去电。一周后,我们在村干部的帮助下联系上了被告,在告知刘叔实际困境后,被告表示愿意即时履行。我抓起电话要拨给刘叔时,手指竟有些发抖。“刘叔?”电话接通的瞬间,他的声音先颤了一下,接着是抑制不住的委屈与惊喜,"我以为你们也不管我了......"。尾音里带着点破音,像孩子收到迟到的糖果。我轻声说:"刘叔,您起诉了我们就会管到底,把您的银行卡号发给我,我给您把钱汇过去。"电话里工地的轰鸣成了背景,他欢喜的应答在耳边回荡,一句朴素的“谢谢——”,涤荡了所有沉默的阴霾。我们认真做着的点滴,于他而言,是黑暗中的星火,以为熄灭,却最终亮了。 散落一地的橘子 阳光漫过台阶时,我们正忙于案件审理,忽闻门外窸窣作响。抬头望去,张伯佝偻着背,怀里抱着个褪色的塑料袋,袋子里的橘子闪着温和的琥珀色光,宛如他心头珍藏的暖意小灯笼。 “法官,这是我自家种的橘子。”张伯紧张地搓着那双布满裂口的手掌,眼神中满是感激,“上回你们帮着调解的案子,我一直没机会好好谢谢你们……”那橘子,仿佛是他珍藏许久的宝贝,承载着他满心的谢意。 三个月前,张伯因为孙女儿在家中玩耍的噪音和楼下邻居李婶儿大打出手,问题没解决双方倒是都挂了彩,公安机关对双方进行行政处罚后,张伯心中依旧愤愤不平,于是将李婶儿告上了法庭。应诉时,李婶儿蹲在厨房门口边剥蒜边抽着旱烟,火星明灭间吐出句话:“我年纪大了,楼上一天到晚叮叮哐哐的,他还来告我,我也受伤了,他也得赔偿!” 开庭那天,气氛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张伯愤怒地斥责李婶儿吓到了他的孙女儿,李婶儿则指责张伯家制造噪音。眼看双方一言不合就要再次爆发冲突,我们赶紧拉着双方对账,在计算器清脆的报数声中,双方的怒气渐渐平息。几番沟通下,李婶儿承认自己不该一时冲动动了手,张伯也表示以后会让孩子玩耍时减少噪音。 而今,这份沉甸甸的感激化为橘子来到门前。我们婉言谢绝,拉扯间那脆弱的袋子应声撕裂,橘子瞬间欢脱地滚落到台阶地面。张伯慌得弓腰去拾,却猛地抓起几个塞进我掌心,转身逃也似地跑远。望着他那消瘦而匆忙的背影,我们心中五味杂陈,深知这朴实到近乎执拗的特殊“谢礼”是退不回去了。 灶上温着的红薯粥 那份穿越山路的守望 “法官,我养大六个娃,如今却没人肯端一碗热饭啊!”电话那头的哽咽刺痛了我们。山路蜿蜒,我们带着村干部赶往王奶奶家。推开低矮老屋的门,墙皮剥落,灶台上是半锅凉透的红薯粥,老人独自坐在门槛上,一遍遍抚摸着褪色的全家福,念叨着子女们的难处:“老大七十了,自己都难;老二在县城,忙得脚不沾地;老六刚成家,又要顾娃……” 调解时,六个子女围坐一桌,满屋子静得能听见灶火的噼啪声。我们没有宣读冰冷的法条,而是只是请村干部历数老人撑起一个家的辛酸过往,又轻声指着那张承载岁月痕迹的全家福问:“小时候娘用背篓背了你们6个,现在你们的背篓还驮得起娘吗?”一声叩问,击中软肋,子女们红了眼眶。 最终,一份“错峰赡养”协议应运而生:住得近的老大负责早晚陪母亲吃饭;县城的老二每月接母亲住十天;刚有孩子的小儿子每周带娃娃回来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 从那以后,王奶奶成了法庭的“特殊访客”。她总说“顺道儿来看看”,手里要么提着刚摘的枇杷,要么揣着自家晒干的土豆片。我们给她泡杯热茶,她就坐在接待室的木椅上,讲些家长里短:“老幺家小子会背唐诗了”"老大家的菜园子结了南瓜"。 今春她久未露面,我们冒雨赶去才知她摔伤了腿。推开老屋门,王奶奶靠在炕头,床头摆着我们送的米油,灶上温着红薯粥。“打完电话我就知道你们要来,特意煮的。”她的手瘦得只剩一层皮,却紧紧攥着我们的手腕,像攥住春天的第一缕风。 合上卷宗,灯下的光晕也变得柔和。脑海中,刘叔那句“我以为你们也不管我了”的哽咽,张伯慌张塞来的橘子,还有王奶奶灶上温着的红薯粥,总也散不去。原来,司法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槌起槌落间的是非分明,更在于这些细微处传递的暖意——让那份被辜负的信任重新找回落脚点,让情理在最平常的人间烟火里,轻轻地归位。这就是法庭里那些看似小,却最结实的力量:情最真——理也就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