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式法庭”创建|“摆明堂”化解“乌龙”事件
“搞么子名堂”,这句地道的巴东方言,勾勒出当地人探寻究竟的意味,而官渡口法庭从中汲取灵感,别出心裁地创立“摆明堂”这一调解品牌。在这里,群众坐下来把话说开、将事讲明,法官则用乡言乡语诠释艰涩法律、用乡风乡俗化解矛盾纠纷、用乡情乡意联结审判网络,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每一起案件。
“别跟我扯这些有的没的,我听不懂!我就晓得他欠我钱,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叫他还!不然我就赖在这不走了!”老张在立案窗口火冒三丈。面对焦急又固执的老张,小焦一脸无奈,“没有欠条,也没有交易转账记录和聊天记录,现在也联系不到他,我们没办法给您处理啊!”
“别急,别急,我们到楼上坐下来慢慢说。”在“摆明堂”工作室里,老张慢慢平静下来,向法官和调解员说明了具体情况。原来,老张经营着一家小卖部,小李经常在小卖部里赊货款,但每次都会及时还款。三个月前,小李拜托老张用货车帮他运送一捆电线,老张垫付了四千多元的费用。然而,电线到了,小李却没来拿,本着都是邻里乡亲,老张也没催,可那之后就再没见过小李,打电话居然也联系不上。对于做小本生意的老张而言,四千多元的货款也不是一笔小数,无奈之下,老张一纸诉状将小李告至法庭。
了解案情,法官和调解员都感觉到案件的棘手。没有欠条,借钱的事实难以认定,这可如何是好?“凡事都讲证据,现在没有聊天记录,打官司恐怕不合适,我们先联系小李,看看他怎么说,这个事情,我一定想办法帮你搞合适。”
图源来自网络
经过多方努力,法官终于联系上了小李,“我没从他那拿到电线啊,我以为他没给我带,我还想找他扯皮(吵架)呢,耽误我的工期!你跟他说,电线我不要了!”小李说完就挂断了电话。原来这是一场因为信息误差导致的“乌龙”事件。
“老张,你们俩这是搞岔了(错过)!不是他不来拿,他根本就不知道你带了电线。”“啊?那我咋打电话他不接呐!”在法官的详细解释下,老张终于明白了小李的误会。“我那两天忙,以为他会和以前一样自己过来搬,啷个晓得(怎么知道)噢,那现在咋办,东西是他要的,我留着也没用啊。”
如何处理这捆电线,解开两人心结,成了摆在法官和调解员面前的的难题。他们决定采取背对背调解的方式,分别与老张和小李进行沟通。经过耐心的解释与沟通,小李也明白了这次“乌龙”的原因,最终,他同意将电线买回
图源来自网络
第二天,老张和小李如约来到了法庭。“真不好意思老张,我真不晓得,这是电线钱,你拿着!”“也不怪你,我也有问题,这是你的电线,下次一定及时联系你,以后我们还是好伙计(伙伴)!”“搞得(可以)!”
语言是拉进关系的润滑剂,“带着泥土味”“沾满稻花香”的群众语言更是做好调解工作的有力武器。官渡口法庭立足地方实际,与群众“摆明堂”,用群众听得懂的“土话方言”知“民愿”、化“民怨”,执司法为民之笔,绘人民法庭“枫”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