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式法庭”创建|从“5000元僵局”到“200元和解”,耐心调解巧化劳务纠纷

发布时间:2024-12-27 点击数量:128


图片




近日,野三关人民法庭成功化解一起劳务合同纠纷案件。并当庭履行完毕。

图片

郑某是一名木工。2019年初,经人介绍,郑某与从事房屋装修的老板李某结识,随后李某将部分房屋装修的木工业务交由郑某承担,双方合作顺畅。然而,疫情期间经济下滑,部分房屋装修业主未能如期向李某支付房屋装修款,导致李某不得不垫付大量的装修材料费用及工资。2021年底,李某未能结清郑某的木工工资,双方关系开始紧张。2022年9月,李某通过微信向郑某反映其制作的广告牌因粘胶不牢被风吹断脱落,店主提出索赔。郑某一周后才回复称没有时间处理,且后续也未作出解释或者主动提出解决方案。李某无奈之下,只得另行制作广告牌给店主重新安装。此事导致双方矛盾升级。

11月初,郑某通过在线调解平台申请法院处理此纠纷。法庭受理案件后,立即启动诉前调解程序。调解员多次与李某沟通,李某向郑某支付了部分欠款后,下欠5000元未再支付。调解过程中,双方情绪激动:李某抱怨郑某不理解自己的难处,而且工作不够认真,导致其承包的装修工程在验收时遭到业主的责难,并受到了经济损失。于是,经调解员多次电话沟通后,李某支付了4500元,但明确表示要扣减500元作为郑某给李某的经济赔偿。郑某则坚称自己已完成工作,无失职行为,广告牌脱落并非其过错,而是材料质量存在问题所致,扣减工资不公平。双方互不相让,调解陷入僵局,郑某坚持要求立案处理。

诉前调解失败后,案件转入诉讼阶段。野三关法庭立案速裁团队立即响应,迅速受理案件。在分析案情后,决定趁热打铁,通知双方当事人到庭参加庭前调解。办案人员以双方曾经的合作共赢为切入点,开展背对背调解工作。他们耐心细致释法析理,充分了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焦点,为当事人厘清情理、讲清道理,引导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各让一步。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由李某再支付200元工资的调解协议。李某当庭向郑某支付现金200元,双方握手言和,表示今后可以继续合作。

图片


近年来,野三关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紧扣“公正与效率”主题,以“如我在诉”的真情实感,压实工作责任、聚焦精准服务,持续擦亮特色法庭品牌,不断提升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水平,切实做到预防在前、调解优先、就地解决、实质化解,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