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失明老母含泪状告七子女 官渡口法庭两次调解六套方案终化解

发布时间:2022-06-20 点击数量:779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

一首《当你老了》

唱出了许多人对晚年儿女膝下常伴

生活恬静的美好憧憬

然而

现实有时却不那么美好

 

年近八旬的田老太,本该安享晚年,却一纸诉状含泪将七个子女告上了法庭。日前,官渡口法庭联合村委会,历经两次调解,先后制定六套方案,最终让老人老有所养。      

田老太的老伴已过世,育有七个子女,除了李老二因病无力承担赡养义务,其余子女具有赡养能力,但因过往家庭矛盾,子女对赡养老人一事互相推诿,田老太的赡养问题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这不仅成了田老太一家的家庭矛盾,也成了所在村、镇的难题。近年来,田老太因病导致失明,但七名子女仍未达成合理的赡养协议。为妥善化解争议、维护家庭和睦,在征得田老太同意下,官渡口法庭启动多元解纷机制,同该村村委会形成工作合力共同调解该案。

640 (14).jpg 

 组织调解的过程十分艰辛。田老太七个子女分散居住在不同的村组,聚集到一起十分不容易,且子女们情绪激动,见面就是互相争吵。第一次调解从下午两点一直持续到晚上八点,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一方是双目失明的八旬老人亟需照顾,另一方是本该尽法定义务,但始终为赡养问题争吵不休的兄弟姊妹,承办法官考虑到处理赡养纠纷不仅要解决履行法律义务问题,还要修复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唯有以调解的方式化解家庭矛盾解决老人实际困难才是最快最佳的途径。随后,法庭与村委会组成的调解专班费尽心思终于让子女们再次坐到一起。     

调解中,工作人员一方面从法律、伦理、亲情等层面与老人子女交流谈心,以朴实生动的语言、直击人心的说教和入木三分的事理,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法律赡养义务、百善孝为先、子欲养而亲不待、做人之本”的道理;另一方面跟老人推心置腹唠家常,劝其要尽力改善与子女的相处方式,多多体谅子女的难处。     

调解工作一波三折,七个子女一直为田老太的存款用途争论不休,为平息争端,打开心结,法庭干警马不停蹄赶往银行查询田老太存款余额,并商定交由田老太长子保管。     

最终,在法官和村干部循序善诱的开导和温情感化下,田老太与七个子女达成了一致意见,田老太跟随其四女儿生活,其他具有赡养能力的五名子女给付赡养费,并当场签订了调解协议。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民法典》中亦倡导性规定: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本案调解时,充分考虑田老太的现实处境,结合本地赡养风俗习惯,遵从老人意愿,运用马锡五司法为民的宗旨,作出合情、合法、合理的裁判,弘扬了和谐、友善、法制、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法律对老人弱势群体的尊重和保护,彰显了尊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表达了马锡五审判方式司法为民的“温度”,同时教育辖区内村民自觉树立“尊老、爱老、敬老”优良家风,对法制乡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