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手记 | 送达中的那些小故事

发布时间:2024-12-28 点击数量:110

图片


送达中的

那些小故事

图片


“送达难”一直是困扰法院工作的一大难题,不仅导致案件审理进程迟缓,也成为影响庭审查明事实的“难题”。若公告送达、一判了之,在程序上合法,但“案结”事却未“了”。

近年来,沿渡河法庭不断摸索,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送达方式,切实减轻群众诉累,将司法为民办落到实处,确保送达工作高质量完成。

 耐心解释寻求配合

在沿渡河人民法庭办理的一起承揽合同纠纷中,谭某请同村郑某修建房屋,房屋竣工结算后谭某拒不支付建房款,其长期在宜昌居住生活,流动性较强,法庭干警亦无法接通谭某及家属电话,郑某及村委会工作人员均无法联系到谭某。

法庭干警通过搜索谭某儿子微信号码,发现其微信头像上有文字“某某寿司”,考虑到谭某的儿子也长期在宜昌生活居住,便在某消费app上宜昌片区搜索某某寿司,发现该寿司店显示位置在某广场内,法庭干警便驱车前往该寿司店,果然在该店内找到谭某儿子,干警向其子说明来意并希望其帮忙联系其父亲,其子不予配合,联系谭某再次以失败告终。

此后不久,法庭干警得知谭某回到村里,便第一时间赶往谭某家中。谭某未等干警表明来意,便埋怨干警让周围的邻居看到有法院的人找他,让其失了面子。

“积极参加诉讼是对自己负责、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履行法律义务的表现……”法庭干警耐心细致地讲解主动签收法律文书是当事人的义务,不要故意躲避法律文书送达,增强其主动接受法律文书的自觉性。

通过安抚和劝解,谭某情绪有所缓和,顺利配合送达应诉,后在开庭时间双方达成调解。

“按图索骥”夜间找人

在最近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中,田某拒接法庭干警电话,法庭干警通过电子送达方式向其送达,田某亦未查收通过电子送达的应诉手续,法庭干警再次拨打田某电话,发现田某已将电话添加至“黑名单”,无法拨通其电话。

“线上送达”未果,法庭干警便决定上门找人,找到田某住处后多次敲门无人开门,通过实地走访得知田某在此屋居住,但早出晚归,经常开着三轮车出门工作,田某父亲白天也不在此房屋居住,只有晚上孩子放学后才会在家。

隔日,法庭干警选择夜间上门送达,在楼下发现田某三轮车停靠马路边,料定田某肯定在家,法庭干警到田某门外敲门,田某果然在家,但拒不开门配合,法庭干警无奈只能隔着门向当事人释明答辩、应诉、举证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不参加诉讼的行为后果,并告知其逃避不是办法,应诉才能维护其自身的合法权益,经过释法明理被告主动开门配合完成送达。


多方联动化解纠纷

“现在有法官公正,可以放心”,原告高某在微信群聊中说到。

沿渡河人民法庭干警在处理一起运输合同纠纷中,多次试图通过电话同被告谭某联系,电话均无人接听,干警尝试通过手机号码添加其微信,在收到新好友申请后,谭某并未直接通过好友申请,而是借助微信添加页面询问干警是谁,干警表明身份后,谭某不再回话也未通过微信验证,送达工作一度陷入停滞。

既然谭某对法院工作人员有较高警惕,干警立刻转换工作思路,来到谭某户籍所在地村民委员会了解情况,村书记表明谭某在外跑运输但有其微信号,可以和谭某联系。在村支书帮助下,最终谭某通过了干警的微信,经过沟通了解到因高某在运输过程中不慎将谭某部分货物损坏,谭某才拒付运费。

后经干警调解,原、被告双方达成调解,谭某扣减部分运费用于抵扣货物损失后支付剩余运费3100元,谭某在应诉阶段即履行完毕,高某主送撤诉。


图片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