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晚报》:坚持“如我在诉”寻求矛盾纠纷“最优解”
——巴东女法官夏文的为民情怀

发布时间:2024-04-12 点击数量:67

图片图片



从初出茅庐的业务小白成长为定分止争的行家里手,需要多少年?

在巴东县人民法院,有一位默默耕耘的女法官,用十一年的时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她就是野三关人民法庭庭长夏文。

2013年,夏文离开安徽老家来到湖北巴东,自此开启了扎根基层法院、服务人民司法事业的人生新旅途。十一年间,她辗转民一庭、行政庭、立案庭、基层法庭等多部门,从书记员到法官助理,再到审判员,无论岗位如何调整,角色如何变换,她始终奔波在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忙碌于定分止争的最前沿,用朴实的语言向群众阐释深刻的法理,用真挚的情感化解无数纠纷,用公正的判决捍卫法律的尊严。

图片

图片




自2019年9月成为员额法官后,夏文累计审结民商事案件1225件,结案率97.07%,调撤率66.7%。在办理的上千件案件中,有一个案件尤其让夏文印象深刻。

2024年元旦过后,夏文的办公室里来了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人。

“夏法官,这份存单只有放在你们法院我们老两口才放心啊!”

将大额存单送到夏文手中后,两位老人转身离开。屋外大雪纷飞,两个老人相互搀扶着,在雪地里留下几串深深浅浅的脚印。

望着手里的存单与老人离开的背影,夏文的思绪被无限拉长,她恍然回想起一个月前她收到诉前保全申请书的那个下午。

两个多月前,孙大爷的大儿子在外务工时突发意外,不治身亡。老两口强忍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赶赴千里之外处理儿子的身后事。待一切事宜都处理妥当后,孙大爷的孙女小羽提出要分割亡父的死亡赔偿金,可这一要求遭到了孙大爷的拒绝。原来,孙大爷的大儿子离异多年,女儿小羽一直跟随母亲生活。

多次沟通无果后,小羽便诉至法院,并提出了诉前保全的申请,请求法院冻结孙大爷老两口名下的银行账户。

接手案件后,夏文认真研判案情。考虑到双方当事人的血缘亲情,夏文意识到案件一旦进入诉讼程序,无论在赔偿款的分割上如何裁判,一纸判决只会让祖孙关系愈发疏远,“法结”可解,“心结”难通。

本着化解矛盾、弥合亲情的目的,夏文主动联系当事人,积极开展诉前调解工作。刚刚经历丧子之痛的二位老人在得知亲孙女为了赔偿款欲将自己诉至法院时,情绪激动,几近晕厥。而另一边,法院的工作人员根据小羽母亲提供的财产线索进行冻结时,却发现老两口名下的账户“空空如也”。案件陷入僵局。

为推动案件顺利调解,夏文主动与村委会联系,组织村干部共同参与解纷。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夏文“背靠背”倾听双方意见,一方面以骨肉亲情为切入点,引导双方将心比心、换位思考,逐渐化解双方的对立情绪;另一方面循循善诱、释法明理,向孙大爷释明法律规定。

经过多次耐心调解,孙大爷终于松了口,双方就赔偿款分割达成一致意见。

“夏法官,我会把给小羽的赔偿款存到银行里,但是我要求这份存单由法院代为保管。”在将要签订调解协议时,孙大爷突然说道,“说实话,现在我谁都不相信,我只相信法院。”

孙大爷这个要求也得到了小羽代理人的同意。当天下午,法庭便依据当事人的申请对签订的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并出具民事裁定书。孙大爷也依据协议内容将银行存单送来了法庭。

至此,这起围绕三代人的家事纠纷终于尘埃落定。

“我只相信法院”,六字重千钧,一张小小的存单更是承载着群众的信任与期盼。群众信任的背后,是夏文数次奔波,往返于当事人家中力求矛盾就地调解的坚持,也是对能动司法、“立审执一盘棋”理念的有力实践,更是她以“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不断寻求小案办理“最优解”的不倦追求。

图片



“自我从事审判工作以来,经常处理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但是这些小事却是百姓心中的‘大事’,满载着他们的酸甜苦辣。法官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一纸裁判,更在于让司法有力量、有温度,努力实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夏文说道。

夏文所在的野三关法庭是巴东法院下辖法庭案件量最大的一个基层法庭,平均每年受理案件千余件。面对“案多人少”这一基层法庭的普遍困境,作为庭长,夏文带头加班加点处理案件,常年保持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中午不休息开庭、晚上熬夜写判决已经成为她的“特长”。

在同事们眼中,夏文就像是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永远都在奔波忙碌。夏文则说“每个人多做一点,我们这个地方就会进步一点”。

人民满意是一条走不完的路。这条路,夏文一走就是十一年。十一年来,夏文一路春风化雨,通过一起起小案件、一个个小事情,释放着“热辣滚烫”的为民情怀。

图片




来源:恩施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