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感悟
实践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只有亲身体验体会之后,才能对事物事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从中获取教益。学习者,身体力行也!
大一刚刚结束的我来到巴东县人民法院野三关人民法庭学习,这里是三峡大学研究生教育基地,受理民事案件。还只学习过宪法、法理学以及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我并不知道如何处理民事案件,在一个月的学习中,亲身整理卷宗、庭审旁听、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以及观察其他工作人员工作的过程中,对基层法院的工作逐步有了些了解,在这里体验到的东西是大有裨益的。
学习于实际中,处于这个阶段的我认为在这里学习需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对过程的体验、感悟。地方法庭工作难度较大、民事纠纷多且杂、民风民俗也是“千姿百态”。我深切地感受到:法律工作必须扎根于基层实践、尽力服务民众,人民是迫切需要通过司法公正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农村处于法律弱势地位,多数老百姓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如何诉讼以维权,请律师费用也是难以负担。人们的法律意识正在逐步提高,但“吃哑巴亏”的人屡见不鲜,他们不知道甚至怀疑自己应不应该通过法律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难题。民间借贷纠纷、离婚纠纷、身体权纠纷、排除妨害纠纷、追索劳动报酬纠纷等纠纷已是数见不鲜,群众对自身的利益诉求不同、所争取的利益多少不同以及个人思想、立场、信仰的不同,都为基层法院出了难题,这需要我们基层法院加大法律工作的力度。
法律工作得在实际中找方法。当事人激烈的争吵、法庭工作人员苦口婆心地调解、堆得高高的诉讼材料,我感受到了法庭工作人员身上担子的分量不轻。通过观察,我发现本庭受理的离婚纠纷案件较多,可谓十之有六,离婚率较高。当事人为了孩子的抚养权、财产、共同债务等问题纠缠不休;放高利贷者甚众,本想大吃一嘴,结果一个子儿也捞不回;农民为了土地、山林边界问题大打出手、头破血流;快速发展的乡镇给了农民工挣钱的好机会,却也带来了工资讨不回的心酸无奈……这都或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民情有关。在调解当事人的纠纷之时,应当结合当地实际,从中找寻突破口,把握当事人的利益诉求以及心理状况,争取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平衡,保证做到人民满意、客观公正的司法。固定的法律条文在运用到实践的时候,需要在不触动法律底线的情况下加以灵活运用,汲取法条中的精华服务于大众。
在农村、乡镇,民事执行难度较大,“打铁还需自身硬”。被执行人“销声匿迹”、“隐姓埋名”,不肯露面配合执行;当事人“苦苦相逼”而被执行人“一无所有”,还有拒不执行者。这都大大增加了法律执行的困难,经常翻山越岭地去找被执行人、蹲点“守候”被执行人、苦挖线索突击被执行人……啼笑皆非,与被执行人斗智斗勇,甚至面临人身伤害的危险。我们需要加大执行力度,严格执行程序。但是,当前人手略显不够,执行也有很难到位的地方,有时甚至需要上级法院加以执行。三关民风剽悍,法庭闹事、服药威胁执行人员的群众不胜枚举,但工作人员并没有退缩。在基层开展执行活动,我觉得要总结经验、融入群众和自我素质的提高。
在审判长宣布开庭的庄严氛围中,在法官孜孜不倦为当事人进行调解的身影里,在卷卷待整理的卷宗扉页上,在一串串令人眩晕的案号数字间……我感受到了法律人应有的责任、担当,心中默念:我要向他们一样!无悔的青春在法院!
学法究竟是为了什么,全身心服务人民我不敢说,但在这次学习中我感受到的奉献精神是需要融入自己一生的法律工作的。法律庄严,更因法律人的忠诚坚守而充满活力!看了法院关于“守讲树”活动的宣传内容,不觉轻叹:廉洁、干净、敢于担当的高素质法律人才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中流砥柱。
学习一月之久,我看到了基层法律人的团结一心、高效以及坚持不懈,加班写判决书、跋山涉水下乡“私车公用”为当事人传达案件信息、同事们尽心尽力互相帮助、尽可能地维护当事人双方的均衡利益以做到群众满意……他们是“可爱的人”。在野三关人民法庭的体验感悟让我受益匪浅,对我产生了很大的鼓舞,增加了努力学习的信心。扎根基层,就要有信心、有决心,当然,“苦口婆心”“喋喋不休”的耐心也是必不可少。但在这一个月中,我也有偷懒、倦怠的地方,有很多不足之处,以后还得多多改进。在此,拙劣之作一首,聊表感悟:
功成骨枯
书香盈袖灯火融,花月对帘杯勺穷;
时岁不与少年同,头角针芒破囊锋;
傥将烟云尽挥空,引弓仍复笑梦中;
隐忍谦伏任摧崩,翠辇不日接东鸿。
(野三关法庭实习生 周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