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忐忑》流行的背后
《忐忑》流行的背后 作者:向红 近段时间以来,一首名为《忐忑》的歌曲突然一夜走红,传遍大江南北,引起无数粉丝和明星大腕的追捧,传唱者老人有之、青年人有之、儿童有之,更有甚者,甚至有人专门组织了《忐忑》合唱团,到处办演唱会,还获得了极好的评价。一时之间,《忐忑》被广大网友誉之为“神曲”。 与以往流行的一些经典歌曲不同,经典老歌要么是旋律优美,要么是歌词清丽,要么是催人奋发,或者兼而有之。反观《忐忑》,则一反常态,整首歌3分45秒内无一句完整歌词,只有演唱者怪异的唱腔和极尽夸张的表情,毫无音乐应有的美感,笔者也不能从中获得任何身心的愉悦。真可谓曲不成曲,调不成调。据原唱者龚琳娜讲,其丈夫创作此曲的初衷只是为了帮助龚琳娜练声,挑战一下声音技巧的极限,从没想到会流行,更没想到会这么火爆。 一首原创者都没想到会走红的练声之作,何以会红遍整个中国? 笔者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忐忑》的流行,不仅仅是跟风或猎奇心理作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从文化层面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内心的浮躁,也是人们为排遣心中情绪的自发选择,仿佛一个失意的孩子,爬上高高的山头,对着对面高声喊:“啊……”,用以发泄心中的抑郁。它的流行,从某种意义上说明社会上积累了太多的不满与问题,它需要宣泄,更需要解决。正因为它迎合了人们想宣泄情绪的需求,它才有了能够流行的动力。 作为为政者的政府,对这种现象是不是该有所反思?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虽然整个社会的物质极大地丰富了,但是,因社会历史原因、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和分配制度改革滞后等原因,社会不公现象更加突出,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广大的普通老百姓财富的增长速度跟不上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享受到的改革成果极为有限。与此同时,人们的公平意识、权利意识不断觉醒,对公平正义的诉求日益强烈。“事不公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侵害,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通过合法手段来解决,如果合法手段不能解决,则退而求其次,通过其他途径奔走呼号,最后实在不能得到解决,则要么铤而走险,要么自我宣泄。因此,政府在处理社会矛盾问题时,应立足于解决问题、疏导情绪、消化矛盾,多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疏通民意表达的渠道,不要出现蛮干现象。 希望《忐忑》类神曲不再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