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百姓情怀

发布时间:2011-04-06 点击数量:973

永葆百姓情怀

 

——“三万”活动民情日记

 

巴东县人民法院办公室主任  谭元贵

 

323,一场降雪将崎岖的道路裹得严严实实,飘零的细雨令人泛起阵阵寒意,云雾迷蒙,天气阴得有些压抑。

当天,我跟随院长廖学贵驱车前往巴东水布垭镇长岭村,到老百姓家里了解生活生产情况。

虽说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儿子,但因工作关系,现在寄居县城,特别是父母过世后很少回到农村。今年,省委部署了“万民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这是一次难得的“回家”看“父母”的机会。

24日早上,天气放晴。我们走上一条泥泞的小路,赶往大山深处,去长岭村,早听说这是一个较穷的村,不过没有来过。一路上,我左顾右盼,总想将山乡的景物都尽收眼底。几座大山包围下的村庄和我的家乡是那样相似。近观,田里金黄的油菜花随风舞动,散发出阵阵清香,房前屋后,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李花竞相开放。远望,座座小山如黛,苍劲有力,有棱有角,崛地突起。弯弯的山路,清澈的河水,田间山头一片姹紫嫣红,依山傍水而建的栋栋楼房,正如电视剧《刘老根》一样,让我们看到了大山深处的山乡因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气象,这种气象给人深深的震撼。

路边的田埂上,一位老妇正在松土平田,听见有人说话,立即停下手中的活计,主动和我们打招呼:“这几个客到哪儿去的啊?”廖院长连忙迎上去和她拉家常。老人双手忤着锄把,给我们介绍她的情况,言语间,流露出对强农惠农政策的高度评价。我仔细地打量着她,黑头巾、解放鞋、陈旧但很干净的衣物,青筋暴露的双手和那一张满是皱纹但总挂着微笑的脸,一切都是那样熟悉,让人倍感温馨。

十来分钟的交谈后,我们继续前行。频频回首,那老人屈腰弓背,锄头不时地扬过头顶,一锄接着一锄,偶尔停歇下来用手掰掉锄头上的泥巴。我想到了母亲顶烈日、冒寒风劳作时的身影,顿时五味陈杂,心中一阵酸涩,双眼湿润。

我们走访了5组、10组的几十户农户。不知不觉中,我们和农民的心近了、感情通了。基层群众都高兴地说:“曾经的干部下乡,催款催粮,群众见了心头发慌。现在的干部下乡,传统精神又回来了!”

早春三月,虽是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但和煦的阳光、泛绿的草地、以及农民朋友身体里流淌的春的气息,无一不在昭示着:这是一个万物欣荣,生机蓬勃的季节!

几天来,我们食宿在老村干部万仕凯的家里。万仕凯很有感触地说:“过去县里的党员干部下乡住在村里,是交通条件差,想走走不了;现在,交通方便了,干部下乡还能住到村里,我觉得更可贵。到村里住一住,出出主意,想想办法,干部更能受教育,群众更能得实惠。”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我意识到:只有和群众面对面,才能和群众心贴心。只有下乡住村,吃农家饭,睡农家炕,才能看到实情,听到真话。群众才会把我们当成“自己人”,才会把“心窝窝”里的话掏出来。只有永葆百姓情怀,我们才知道自己身上丢掉了什么,缺少了什么,才能和群众拉近距离,增强为群众着想的自觉性。

农家饭,住农家屋,走进乡村生活,让我找到了回家的感觉,这感觉真好。

链接:永葆百姓情怀

第1页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