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之旅散记
农家之旅散记
——“三万”活动民情日记
恩施州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刘 勇
5月6日 星期五 晴
刚刚结束在省委党校两个月的学习回到恩施,我决定马上去鹤峰县中营乡参加“三万”活动。早上8点钟,我们从州城向鹤峰进发。山路一如既往的崎岖,沿途绿意盎然,远山春花烂漫,春日的暖阳昭示着蓬勃的生机,似是在见证一个美好季节的到来。
一
走过一段狭窄的山路,我们来到村民老张家里。老张今年七十多岁,虽然头发全都白了,但身板还很硬朗,不仅坚持田间劳动,还一直帮大儿子照顾13岁的聋哑女儿,生活很不容易。问及他现在的困难,他说:“困难肯定有,但现在国家政策好,生活暂时还过得去,主要是年纪越来越大,担心以后自己要是不能种田了,不知生活咋办。”我们告诉他,现在国家已经有了新农保政策,鼓励农户自愿参加,老有所养的问题应该会得到解决。他高兴地说:“这下我就放心了,主要是我们没文化,这些都不晓得。”
在与老张交谈时,又有几个老乡围过来,有的问一些具体的农业政策,有的谈对村里发展的建议,有的问之前提的意见工作组帮着反映了没有等,驻村工作队的同志耐心地给他们解答。我看他们都很热情,便问:“乡亲们是怎么看“三万”活动的?”一位可能正在插秧还挽着裤脚的老乡的回答让我很感动,“干部走村入户,了解我们的疾苦,这是我们的福分,但我们也不能什么都指望上级领导,我们自己也要努力才行。”他边搓裤脚上的泥巴边说道。
在与乡亲们的交流中,我深切体会到,农民朋友没把我们当外人,他们愿意和我们说掏心窝子的话。他们的表达方式很直接,也会逞一时之气,但他们的真诚、淳厚和朴实足以让每一个机关干部为之感动。近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百姓从中得到了实惠,他们对党和政府满怀感激之情,对干部的信任感也有所增加。我们应该学会走进农民的生活,走进农民的心灵,敞开心扉与他们做朋友。
二
四个驻点村中的汤家湾村是州中院本次“整村推进”的帮扶村。下午,我与该村部分干部和群众代表座谈。看到几个农民朋友有点儿拘束,我说:“今天请大家在一起,主要是想听听各位对咱们村的发展规划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大家要敞开说。”
村里的老支书老裴首先起了个头:“省里搞‘三万’活动,这么多干部到我们这来,我们都很感激。现在国家政策好,农民都得到了实惠,生活确实改善了,但道路硬化、安全饮水和产业发展等问题依然严重制约着我们村的发展。”老裴话还没说完,四组的小汤便抢先说道:“我的想法就是利用这次“整村推进”的机会,把我们四、五组的路修通,毛路也行嘛!”“我们三组的水管子都破了,是不是也给换换啊?”小张也凑起热闹。… …
村主任杨秀峰做了个总结性发言:“我觉得现在关键是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现状,也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三留守’等问题……”这位年轻的村主任非常不错,来的路上就听工作组的同志提到他,说他很有思想,也很有门路。今天通过他的发言,确实让我看到了基层干部值得我们学习的干劲儿和吃苦精神。
鉴于村里对道路硬化、建立茶叶加工厂、水利建设等方面的建议比较集中,我说:“大家的建议都很好,我们的力量也很有限,但一定尽力而为,利用这次整村推进机会,尽可能帮助村里把基础设施建设抓上来,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起来,重点要解决关乎民计民生的问题。也希望大家在村委会带领下,早日改变落后面貌,过上更好的生活。”
通过走访汤家湾村,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农民增收和改善民生是当务之急。政府确实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让农民早日过上幸福的生活。
三
在村支书马桂英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夹沙村的周家高家里。老周和老伴儿今年都八十多岁了,子女均不在身边,是典型的“空巢老人”。我问他们有没有享受到低保,他们连连点头。又问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他们摇头道:“政府对我们很好,就是我们自己什么都做不了。”
离别前,我将一点微薄的慰问金交给老周,老周攥在手里,边说感谢边用手去拭眼角的泪花。他的老伴看我要走,连忙拉住我的手,却说不出一句话。马书记告诉我们,村里像老周这样的“空巢老人”还有不少,他们孤苦无依,生活很成问题,平时很少有人这么关心他们,今天他们确实很感动。
说话间,我们来到了一栋非常破旧的木屋前,木屋四壁破损严重,参差不齐,像个栅栏一样。马书记告诉我们,这是周三春家。
走进屋里,老人连忙搬椅子让我们坐下。我环视了一下房屋,鼻子酸酸的。屋内显得比屋外更破旧,没有天花板,房屋左侧因破损严重早已失去了遮风避雨的功能,可以清晰地看到外面黯淡的天空。地面凹凸不平,灶台残缺不全,屋里破破烂烂,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忽然从里间屋里探出一个头来,是一个小男孩,估计十四五岁的样子。他望了我们一眼,就蜷缩着坐在门槛上,直到我们离开,他没有动一下,也没有说一句话,表情始终很木然。这是周三春的儿子,患有羊癫疯,右手臂在发病时被严重烧伤,没读过书,性格非常内向。
周三春是一个苦命的女人,今年不过四十岁,却容颜苍老;但她又是个坚强的女人,丈夫去世后,独自承担起了照顾年迈公公和抚养儿女的重任。或许是生活的负担太沉重了,自始至终她的话很少,一直略低着头,牙齿轻咬着下唇。我问她,现在生活压力这么大,能承受的了吗?她的回答令我动容。她说:“压力真的很大,我也想过离开,可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是八十岁公公的唯一依靠,我不能放弃,这是我的命。”
命运的不公让周三春失去了一位女性的青春亮丽,但她身上所体现的敢于和命运抗争的精神却让人动容。一路上我一直在想,对这些特困户,除了保证农村低保外,更重要的应该是思考如何建立常态化的关爱机制。
四
晚餐是村支书的妻子亲自为我们准备的,土菜飘香,摆了满满一桌。吃完的是地道的土家腊肉,品不尽的是农民朋友的浓浓情意。一顿饭似乎又拉近了我和乡亲们的距离,他们不像白天那么拘束,个个侃侃而谈。唠唠家常,谈谈致富,不觉间已晚上10点钟。
晚上住在村民周永祥家。山里的夜,很安静,偶尔传来蛙叫声,丝毫感觉不到尘世的喧嚣。一天下来,真的有点累,睡意却不是很浓。我曾经在农村工作过一段时间,这次重新走进农村,我不由想起了老张那坚毅的眼神,想起老周两口在我临走时深情地拉着我的手,想起周三春表情中流露出的坚强和无奈,想起方世全话语中对成家的渴望,想起乡亲们的热情和感动,想起崎岖狭窄的山间小路,想起绿树掩映中的破旧房屋,想起石桥、绿野和清泉……
早晨,清脆的鸟声叫醒了我。行走在田间小路上,空气清新。虽然还很早,但百姓们在田中已劳作很久。
回程途中,望着车窗外迷人的风景,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李鸿忠书记说的“研究农村问题要进农村,研究农业问题要下农田,研究农民问题要入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当前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在于加快发展,而发展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干部能否沉下心来,扎根基层,真正为百姓做点实事。希望此次活动成为促进干部作风转变,破解“三农”问题的助推器,希望农村现状早日得到更大改善。
编辑:谭元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