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法心语丨二十年的再相会
阳光明媚的四月,我带着美好的心情,来到茶店子法庭工作。这是一场二十年的再相会。 二十年前,那是2004年的正月,我接受党组安排,怀着忐忑的心情,走上茶店子法庭庭长的岗位,既有对工作的憧憬,也有胜任不了的担忧,还好不缺乏青春昂扬向上的朝气。 那时法庭条件比较差,两层砖混结构房屋是早些年购买的私房改造而来,一人高的土灰色围墙将法庭与公路隔离开来,进得大门,里面是狭小的院坝,楼下一间审判庭,十几个平方,容不了几人旁听;沿着狭窄的楼道上到二楼,一间大办公室,法庭四人都集中在这里办公,四张简陋的办公桌、一个木制的档案柜、一台电脑,靠窗户那边是北京炉,烧煤的那种,冬天靠它取暖,喝水靠它和那把老炊壶。法庭四人,老高最年长,五十来岁,还有两个帅小伙,老高的家就在法庭斜对面,家有贤妻,常邀我们去蹭饭。法庭没有交通工具,下乡办案靠租车,记得经常租一个带斗斗的面的,乡间毛公路多,不好行驶,经常跑着跑着罢工,爬不动了,每当这时老高就会爬上车厢在斗斗里蹦跳,蹦几下车子真的就开动了。法庭没有食堂,下班后我们自己做饭,用的煤气坛子是调走的一位同事留下的私人财产,煮饭、炒菜、洗碗都分工到人,各负其责。 虽然艰苦,但也开开心心,趣事多多。我们的北京炉只服老高,我们加炭、抖火都会熄,只有老高才能让它红红火火;大家刚刚学会上网,饭后几人排班,每人一小时,轮换使用电脑,常常掉线,急得抓耳挠腮;帅小伙的女朋友来庭为我们义务办饭,大家开心得不得了;有次下乡归来大雪纷飞,天色已晚,几人上街找东西吃,吃完饭停电了,出门只见白茫茫的一片,耳边凛冽的冷风呼呼地吹,脚下冰雪咯吱咯吱地响,街两边偶尔有烛光闪闪烁烁,回法庭还有一段路程,不知谁起了个头,我们就一路高歌回到庭里,第二天街上有人说:昨晚雪大又停电,镇上是不是安排了文工团沿路给大家唱歌啊;还有老高的那两本厚厚的手写通讯录,记载着每个村村干部的联系方式,正是这两本手写通讯录,大大提高了我们的送达效率,增强了化解矛盾纠纷的力度,这厚厚的通讯录,曾被上级法院肯定并宣传过。 如今的法庭办公楼是2006年另选新址建设,一栋四层,屹立在公路的一侧,拾阶而上,约有三四十步阶梯,两边的树木郁郁葱葱,有鸟语花香的感觉,来到青石板的院子,小田师傅正潇洒流畅地驾驶警车调头、停车,端端正正,车头朝外,规范得很;从门厅进去,是宽敞明亮的大厅,正面墙上红底金字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特别醒目;保安老马正在例行检查,井井有条、训练有素;一楼还设有接待室,庄严肃穆的审判庭(科技法庭),二楼有三间办公室和视频会议室、档案室,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设备一应俱全。文艳是一位耐心细致、极具亲和力的庭长,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解释法律法规,常常让当事人豁然开朗、冰释前嫌、握手言和,这不,聊着聊着家常又调解一件案件;助理小覃,挺着大肚子还在协调案件,看见她时她正大着嗓门给当事人做工作: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撒,都要往前看嘛;我还纳闷,还有两天就要生了啊,这么精神抖擞?书记员小向不仅是飞毛键手,而且记录水平高,多年的书记员历练已经让他具备了法官的潜质。 法庭的生活区与办公区是分开的,生活区有食堂、活动室、阅览室和干警的寝室。食堂吴师傅做得一手好饭菜,一日三餐,牢牢栓住了大家的胃;活动室摆放着乒乓球桌,下班后大家可以赛几盘球活动活动筋骨,也可以在阅览室小坐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茶余饭后也喜欢静坐在二楼办公室,窗外是枝繁叶茂的树木,那高高的柿子树,最招鸟儿喜欢,还有那枫树,红红的枫叶随风翻动,成为碧绿青翠中的景中之景。疲劳的时候看看窗外,特别治愈。 在这过去的二十年,也曾来过法庭,但每次都是来去匆匆,没有像这次这样静下心来融入法庭。再次回到茶店法庭工作,满满的回忆,就像一首老歌,当那熟悉的旋律响起,就回到了当年的那个年代。当年的老高也退休多年了,得抽空去看看他。 再次回到法庭工作,重要的是再学习,深知自己知识更新不够,但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愿望,静下来,听诉求,解纠纷,发挥余热,青春不能重回,但可接续奋斗。 二十年的再相会,也见证了法庭二十年的发展和进步。法庭改变的不只是外观与物质条件,更多是承载着法治建设和司法制度的进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民法院的发展也永远向前…… 今年的茶店法庭又迎来了春天。在州中院、省高院的关怀下,法庭办公楼被纳入维修范畴,资金也已拨付到位,维修亦将马上启动。不久之后法庭的新面貌,一定会更好、更亮,满满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