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初心使命 争做合格人民法官

发布时间:2019-11-20 点击数量:124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深化司法改革纳入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此司法改革迎来了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本轮司法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不仅为这轮司法体制改革定下了基调,也对具体落实这轮司法体制改革的人民法官的审判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时代,司法体制改革已经出好了试题,如何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书写出新篇章,考验着每一名人民法官。笔者以为,当前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已然再次指明了答题方向,那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既是解答这份试卷的总钥匙,也是检验答案成色的试金石。

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守住本心。人民法官,手握司法公权力,在司法案件审判过程中,其一举一动都关系着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成为群众判断法律公允的依据。在执法的时候,人民法官就必须做到不被外界干扰,不受感情左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何种环境下都能永葆一颗赤子之心、纯洁本心,遵从自己内心召唤,公公正正去面对审判的每一桩司法案件。

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秉持公心。人民法院,说到底是人民的法院,人民法官的权力更是来自于人民,是人民赋予,就要公权为民。人民法官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理应站在人民立场上,始终秉持一颗公心,严以用权,为民用权,始终做人民的代言人,真正做到“人民法官为人民”。也唯有秉持公心,在办案过程中不偏不倚,才能将法律的天平端平。

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固化爱心。古人云:法者,治之端也。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石和准绳,惩戒只是手段,教化才是最终目的,因而法律的适用过程要有温度。使用法律的人就更要有温情,有爱心。爱心,就是要有一颗爱民之心,要爱护司法案件中的每一个人,要尊重他们,保护他们,无偏见,不歧视,这样在审判中才能不提前带入主观感情色彩,也才能想他们之所想,用法律的温度孵热司法案件当事人冰冷的心,最终将法律裁判化为爱民之举,真正发挥法律的感化教育功用。

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强化忧心。古语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法官,就得时刻保持一颗忧心,有危机思想,有忧患意识。首先,人民法官要在知识储备上有忧患意识。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换代快,人不学习要落后,要加强政治学习,学新政策、新理论、新思想,提升政治定力,增强政治辨别力和鉴别力,立场坚定;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重点学习新颁布、新修订的法律法规,提升自己履职尽责的水平和能力。其次,人民法官要对社会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有忧患意识。要关心社会发展,关注社会易发矛盾的领域,结合以前案例,多总结,多思考,不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尽力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防范于未然。

时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不忘初心,记得来时路,方能心中藏信仰;牢记使命,脚下有力量,才能走好未来的路。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在当前以“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司法改革大背景下,更应该以此为契机,将初心和使命内化为自觉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不断推动司法惠民,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法律的温度,切实提升群众对法律的认可率和认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