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写稿成了个“新闻人”
办公室工作就是这样,什么时候下班、什么时候吃饭,都没有个准儿。
那天,单位开会,手机调到了无声状态。散会后,办公室的几个同事又在一起整理会议有关材料。
过了许久,办公室的电话铃响,我抓起电话,那头传来了熟悉的声音:“老爸,您怎么回事?打电话总是不接,自己看短信吧!”
我急忙掏出手机,果然有5个未接来电和一条未读短信,怪不得女儿牢骚满腹。
“爸爸,祝贺您得了第一名!”这是女儿发给我的短信。“又搞什么鬼名堂,小家伙葫芦里卖什么药啊?”我思忖着。为弄个究竟,我忙里偷闲地回拨了电话。
“听你们单位的一位阿姨说,你们单位的宣传工作您得第一名呀!我准备给您发奖呢。”女儿很认真地说。“第一名!”我思绪万千——说起新闻宣传工作,我并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只是爱好而已。
记得那是2002年8月的一天,我和老师办完一起继承纠纷案件,双方当事人是爷孙关系。当时,我觉得这个案件从法律角度、亲情角度都有值得思考的地方。我试探性地将个人想法告诉了老师。他鼓励我说:“你可以写个稿子投到报社去。”
回家后,我就将个人对这个案件的看法写了出来。那时,家里没有电脑,我就把稿件拿到打字复印店打印后邮寄给《恩施晚报》编辑部。
几天后,晚报“法治经纬”栏目以《抚恤金不是遗产,爷告孙一审败诉》为题刊发。就这样,我的处女作问世了。那一刻,我兴奋不已,小心翼翼地将那篇文章从报纸上剪下来,粘贴在笔记本上,并复印了好多份。
从那以后,我开始写稿、投稿。从手写到打印,从邮寄到发送电子邮件,再到通过QQ直接传送文稿;从几个月发一篇到一个月,甚至一天发几篇;从《恩施晚报》的“法治经纬”栏目到“社会新闻”、“清江文苑”、“特稿纵深”、“创业求职”等多个栏目;从晚报到日报;从州级媒体到省级、国家级媒体……
7年求索,几多付出,几多收获。其间,有“一夜辛苦为一题”的思索,有“百投不中,石沉大海”的郁闷,更有“法徽亮处皆是文”的喜悦。总之,一句话,写作成了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天不上网闷得慌,哪天没有素材急得慌。
就这样,我一路坚持。为核实一个细节,我会驱车百里下乡调查;为理清写作思路,我会查阅上千页案卷;为及时有效,我会挑灯夜战。当典型案例被刊登,让公众受到教育时;当先进经验、优秀事迹得到推介时;当内心情绪得到释怀时;当工作的困难得到理解与支持时,那种欣慰感和成就感无以言表。
我想,或许这就叫苦中有乐!
手机再次响起短信提示音:“爸爸,您早点下班回家。”
“我在整理个稿子,写完就回。爸爸也想做个新闻人啊。”回复了短信,我轻敲键盘,继续写稿。
文章出处:恩施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