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声“妈妈”,是心底最暖的牵挂
“我们要去看‘法官妈妈’……”7月8日的晨光刚漫进窗棂,巴东县茶店子镇店子坪社区“童伴之家”的孩子们就围着“同伴妈妈”龚厚玲叽叽喳喳,小脸上满是按捺不住的期盼,声音里藏着生怕晚了一步的焦急。 孩子们的心湖里,早因两天前那场“特殊的告别”泛起了圈圈涟漪。7月6日,田文艳法官走进“童伴之家”时,脚步比往常轻了些,眼里的温柔藏着一丝难以察觉的不舍。 “我调走了,虽然要离开茶店子,但心永远和你们贴在一起,一定会常来看你们的。”她摸着孩子们的头,一遍遍叮嘱他们要好好吃饭、暑期认真学习,可每说一句,喉咙就像被轻轻揪了一下——这些她陪伴过的孩子,早已成了心底放不下的牵挂。 孩子们听懂了“调走”两个字的重量,小小的身影凑在一起嘀咕:“要去田妈妈上班的地方看看,要把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她听。” 这份朴素的心愿,像一粒种子在龚厚玲的心头发了芽。于是那天清晨,她牵着孩子们的手,一步步走向茶店子法庭,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空气里飘着甜甜的期待。 法庭的走廊里,孩子们刚见到“田妈妈”,就像归巢的小鸟扑过去。“我数学考了96分。”“我前天晚上帮奶奶剪指甲了。”稚嫩的声音撞进田文艳的耳朵,她笑着笑着,眼眶就热了——这些细碎的日常,本就是她最珍视的时光。 审判庭里,法袍的褶皱中还留着她的温度。孩子们小心翼翼地穿上,坐在审判台后模仿着“田妈妈”敲法槌的样子,小脸上满是认真和喜悦。 田文艳站在一旁,仿佛看到了那些在“童伴之家”的午后——教孩子们念法治儿歌,给他们讲法治故事,听他们说自己的小秘密,帮他们擦去想爸爸妈妈的眼泪……那些被阳光晒暖的瞬间,早已把“法官”与“妈妈”两个词,悄悄缝进了彼此的生命里。 离别的时刻终究还是来了。孩子们从书包里捧出亲手做的礼物:自制的信封上写着“致法官妈妈”,小本子里夹着“我爱你”的字条。田文艳接过礼物的瞬间,指尖感触到孩子们掌心的温度,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酸溜溜的暖流涌遍全身。 “田妈妈再见!”“要注意身体呀!”孩子们挥着小手,声音里带着哭腔,脚步挪得慢吞吞的,回头望了又望。 田文艳伫立在原地,看着那些小小的背影渐渐远去,直到再也看不见,才发现眼泪早已悄悄流过了脸颊。她抬手抹了抹,却越抹越多…… 这些孩子不知道,从2024年5月“法官妈妈工作室”挂牌那天起,他们的笑声就成了田文艳工作中最亮的光。那些趣味普法时的欢呼,爱心陪伴时的拥抱,志愿服务时递来的纸巾,早已把“妈妈”这个称呼,酿成了她心底最甜的蜜糖。 风,带着山间草木的清息,轻轻漫过肩头。那声脆生生的“田妈妈”,像山涧里跳荡的溪声,一程程漫过心湖,在脑海里反复回响。 田文艳抬手,四指并拢轻抚胸前的法徽。阳光落上去,闪耀的法徽在掌心微微发烫,像握着一捧不肯熄灭的暖。她站在法庭门口的台阶上,凝视远处层叠的山影——那些青黛色的轮廓在风中安静起伏,像无数双期盼的眼睛。 她的目光定格在远山与天际相接的地方,分明带着一种沉静的坚定。这目光里,藏着山间岁月的温度,也藏着往后漫长时光里,那份不会冷却的温柔与力量。 风轻轻拂过,把“田妈妈”的声音送向更远的山谷,也把这抹立在风里的身影,酿成了山乡最安稳的风景。
巴东县茶店子镇店子坪社区有3617人,未成年人长期维持在200人左右,留守儿童超100人。2020年以来,店子坪社区儿童之家从“四点半学堂”到“童伴妈妈”项目落地设立“童伴之家”,惠及儿童总数535人,其中长期参加活动的近100人。巴东县茶店子镇“童伴之家”在2023年被命名为 “湖北省示范儿童之家”,中国人民大学康晓光教授将其作为典型案例写进“中国乡村儿童发展论坛”主题报告。“童伴妈妈”龚厚玲先后获得“童伴妈妈项目优秀传播达人”和“荆楚最美儿童主任”提名人选等荣誉。 2024年5月,巴东县人民法院衔接 “童伴之家”平台,启动“童伴法官”项目,在茶店子镇店子坪社区设立首个“法官妈妈工作室”。同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委托北京慈幼儿童福利研究中心,对巴东县“童伴妈妈”项目进行督导调研。调研组一行在走访茶店子镇店子坪社区“童伴之家”时,充分肯定了巴东县人民法院设立“法官妈妈工作室”的创新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