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 壮志不已

发布时间:2009-11-19 点击数量:597

  通讯员  谭元贵

   不高的个头,黝黑的皮肤,站在人群中,若不是那身显眼的法官服,乍看上去,很难将他同法官联系在一起。

    他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农民群众中间、整天跟老百姓打交道的基层法官。他就是巴东县人民法院扎根法庭时间最长、审判一线年龄最大、年均结案数量最多的“三最”老法官夏上海。

扎根法庭时间最长

    年近花甲的夏上海曾当过粮管所营业员、任过区公共社团委书记、在县委机关也工作过。1984年,他从行政单位转行到法院工作,掐指算时,至今已有25个年头。

    从清太坪到野三关,在法庭还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时,他仅靠双腿走村串户办理案件、调解纠纷,泥一路、水一路,辖区的每个村寨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身影。2005年,他被查出患有痛风和糖尿病,为了不耽误时间,他常常是吃完药又马不停蹄地工作。有同事建议他申请院党组,调至院机关工作,可他却婉言谢绝:我在这里土生土长,情况熟悉,工作好开展。

    夏上海现在所在的野三关法庭是一个辖三镇共147个村(居委会),人口12.9万人,年均审执结案件600余件的中心法庭。近年来,法庭受理的案件大幅上升,加之辖区内西气东输工程、宜万铁路、沪蓉高速公路、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工程相继开工,法庭的工作量不断增加,但夏上海和年轻同志一样,按照规定的排案顺序收办案件,从不要求任何照顾,也从未因此有任何抱怨。

    就这样,从34岁干到59岁,历经8任庭长,多少人来来去去,唯他留下,守着寂寞,耐着清贫,成了在巴东法院基层法庭工作时间最长的法官。

审判一线年龄最大

    提起夏上海,同行们不得不被他“甘做审判一线的孺子牛”的精神所折服。由于审判力量不足,59岁的夏上海仍坚守着法庭这一审判工作的前沿阵地。

    作为巴东法院审判一线年龄最大的审判员,他每天几乎都泡在案子里,白天开庭,夜里看案卷,写判决书。就是星期天也很少休息,一件接着一件地埋头苦干。

    他戴着老花镜阅卷,整理材料,一丝不苟地书写判决,年龄从未成为他工作的阻碍。不管多大的案件和多难的案件,只要分到他的手里,二话不说,拿案卷就办理,从不挑肥拣瘦,从不斤斤计较。

    从走上审判岗位时起,他始终坚守着对法律的忠诚和对审判事业的不懈追求,无论是案件大小,无论当事人身份,他都同样重视,时刻以“公正司法,一心为民”为使命,认认真真干事,堂堂正正做人,公公正正司法,一步一个脚印。凭借扎实的业务功底和丰富的经验优势,他能够从容驾驭庭审。对当事人由于误解导致的过激举动,他也从不计较,而是用热心、耐心、细心、诚心对待他们,使胜诉者堂堂正正、败诉者明明白白。

    他始终把年轻的干警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热心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他经常会放下自己手中的案子耐心指导和传授经验,帮助他们尽快地成长。年轻的书记员要参加司法考试,他就主动承担起法庭记录、通知当事人、装订卷宗等一系列辅助工作,给他们腾出时间学习,为此他成为年轻人尊称的“夏老师”。

年均结案数量最多

    尽管夏上海在院里年龄最大,但他每年都与其他审判人员同样办案,并且数量最多。2000年以来,他审理、执行各类民事案件1661件,平均每两天办结一件案件。

    熟悉夏上海的人都知道,他一家四口,妻子没有工作,女儿正在上大学,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夏上海无疑是家中的顶梁柱。然而为了审判工作,他却经常加班加点,对家庭的照顾也比较少。他的妻子常说:“别人下班了回家,双休日陪老婆孩子,而我们却经常看不到他,就连女儿放假回家,他也没消消停停在家陪过一次。”

    在夏上海的办公桌上有一本《案件审理情况登记表》,这是他自己设计的,上面记录着他所承办案件的进展情况,哪个案件什么时候开庭、哪个案件还没送达、哪个案件还需要补充调查,他始终心中有数。数年如一日的坚持,他所办理的案件未有一件超审限。他不仅办案数量多,而且追求办案效果,尽最大努力实现案结事了。据不完全统计,夏上海多年来审结案件的调解率一直保持在70%以上,化解了大量民间纠纷,避免了大量矛盾的激化。

    “年均办案161.1件,与工作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法官比,也许不算多。但在巴东野三关法庭,辖区面积广、社情复杂、各方面条件都还相对艰苦的情况下,已经是非常的了不起。”巴东法院的一位法官如此评价。

    天道酬勤。夏上海二十五年扎根基层的付出,也得到了充分肯定,多次被评为“优秀审判员”、“先进个人”、“办案能手”、“执行能手”,被省高院记三等功一次。

    有一句歌词说得好:“平平淡淡才是真”。夏上海身上没有华衣锦服、口中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丰功伟业,但明年元月就要退休的他却一如既往地坚守在审判一线,像蜡烛一样燃烧着自己,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位老法官、老党员对审判事业的热爱、追求和忠诚。

第1页  共1页

文章出处:恩施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