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如我在诉 解百姓之难 纾群众之忧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坚持司法为民,树牢“如我在诉”的意识,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每一个案件,充分释放司法温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让司法温暖可触可感、直抵民心。“如我在诉”就是想人民之所想,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我们的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审判执行中,而是要不断延伸司法服务触角,站稳人民立场,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及时回应群众司法需求。
下好诉前普法“先手棋”,主动出击,防患于未然。“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到底能不能在合同上签字?会不会对我有什么不利影响?”“这样做是否合法?”,将司法工作做到诉讼之前,主要是尽可能减少、化解群众的矛盾纠纷。一方面,大家守法的前提是知法懂法,这种情况下,通过开展普法宣传活动,送法进村、送法入户,可以切实提高群众的法律素养。2024年以来,我院组织干警深入村镇社区学校,围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校园反暴力”“劳动者权益保护”等热门话题开展普法宣传、法庭开放日等活动10余次;另一方面,积极培育社会调解力量,主动当好群众身边的“法律管家”,选拔一批有调解经验与能力的调解员在村委会等地开展调解工作,我们为其提供法律指导,让大部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聚焦诉中审执“关键点”,立足本职,切实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我要怎么起诉?流程是啥?”“诉讼费用会不会很贵,我没钱,请不起律师咋办?”“我不晓得他住所地在哪怎么搞?”“案子能不能赢?”我们坚持以最大化方便当事人原则,为当事人提供从立案起诉到庭审全流程的引导和服务。2023年,我院探索进行了“诉讼一码通”、小额诉讼零收费、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和执行事务“一站通办”等多项改革,切实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提高案件审判质效。对于部分地处偏远,因个人原因难以来法院开庭的当事人,开展巡回审判,在方便当事人的同时起到审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对于承办法官来讲,既努力查明案件事实,在法律框架内做出公正合理的判决,又要兼顾法理与人情的统一。鲍卫忠法官之所以能被人民群众认可,就是坚持了法理人情的统一,以他所办理的艾嘎案为例,在佤族村民艾嘎和傣族寨子之间有一件长达八年的土地纠纷案,艾嘎被法院判决应归还土地并支付租金,但被执行人艾嘎态度强硬,拒不履行法院判决。鲍卫忠等人先后三次前往艾嘎家里交涉,不是单一地以强硬态度要求当事人尽快履行,而是从当地的乡约族规、民俗文化等入手,最终解开了当事人的心结,矛盾纠纷也得到了圆满化解。艾嘎对他们的态度,也从不欢迎到主动袒露心声。兼顾法、情、理的统一,是人民群众对法官期待和要求,也是新时代法官厚植司法为民情怀的具体体现。
延伸诉后追踪“服务链”,多方合力,共建基层治理大格局。“我以后还能见到我的孩子吗?”“案子是赢了,可是我家的顶梁柱也回不来了,我身体也不好,以后的日子可咋办?”审判执行案件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一方面,一些新型社会问题往往通过个案的方式呈现。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审理案件,更需要深入挖掘个案反映出的社会问题,通过向相关部门发出有针对性的司法建议,以期解决这些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案件当事人属于弱势群体。民间借贷、婚嫁纠纷、老人赡养以及劳务纠纷等案件的背后,很多时候都隐藏着生活拮据、家庭困难的个体。一纸裁决,难以对审判后当事人的情况进行全面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积极与社会救助部门、当事人所在地自治组织等进行沟通协调,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帮扶,帮助他们开启新生活。
2024年,我们将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契机,持续延伸司法服务触角,在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同时,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司法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