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式法庭”创建 | 屋檐下的调解重续孝亲之心
6月30日,巴东县人民法院茶店子人民法庭联合镇综治中心等部门,将调解现场搬到农家院落,用“走进门、蹲下身、说透彻”的群众工作法,在当事人的屋檐下成功化解一起赡养纠纷。
老人膝下二子,长子伤病未愈,次子侍奉在旁。岁月不居,赡养之责如何安放?亲情的裂隙曾如寒霜凝结。6月11日,老人步履蹒跚地来到法庭,要求儿子履行赡养义务。 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法庭决定进村办案入户调解。调解当天,如织的细雨悄然浸润着农家院落,丝丝凉意似也诉说着这个家庭的隐痛。 老人的长子离异后重组家庭,又不幸遭遇伤病,生计维艰。而次子始终是父亲身旁沉默的依靠。两兄弟曾因琐事生隙,鲜有交往。关于老人的生活起居,几个家庭也沟通过,但双方因在微信聊天时的语言表达上产生误会,彼此心理上悄然划下相互猜忌的裂痕。原本不睦的兄弟再次失和,血脉亲情被无形的误解暂时阻隔,老人的养老问题因此陷入困局。 针对这一情况,承办法官从法、理、情多维度开展工作。一方面向兄弟俩释明,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法定义务;另一方面,结合双方实际经济状况,提出合理的赡养方案。 当一份承载着理解与担当的调解协议最终落笔,云开雾散,阳光温柔地铺满了每一个角落——仿佛预示着老人的暮年时光,也终于拨云见日,迎来了可期的安宁。双方约定,老人的生养死葬由小儿子负责,大儿子自愿放弃继承份额。 图源来自网络 让“对簿公堂”变为“屋檐和解”,茶店子人民法庭将“化解矛盾”做进家长里短,把“枫桥经验”化入乡情民理。在细雨中的耐心调解为亲情弥合搭建起温暖的台阶,引导纠纷一步步通向和解的晴空。 “以法喻人”做调解,让小儿子作出安身与守护的承诺。小儿子郑重承诺负担老人的生养死葬事宜,父亲也选择与小儿子共同生活。小儿子的肩膀从此承载起父亲日常的冷暖温饱、病榻旁的守护,以及未来人生终点的妥善安置。这份承诺,是亲情的基石,重逾千钧。 “以理服人”讲道理,让大儿子给予体谅与放手的成全。长子虽因伤病无法亲力亲为照顾父亲,却自愿放弃对父亲财产的继承。这份退让,如同“拂去尘埃的清风”,让物质羁绊不再成为手足间的隔阂,是对弟弟无声支持,也是对父亲安享晚年的深切成全。 “以情动人”促和睦,让一家人感受释怀与亲情的归航。所有过往的纷争与诉求,如檐下积水悄然散去。曾经因琐事而起的芥蒂,也在这份基于互信的协议面前“冰消雪融”,迷失的亲情坐标重新校准,疏离的心灵重新靠岸。 雨会停,爱永在。风雨或许曾让亲情暂时模糊了方向,但骨肉相连的纽带,终究能牵引彼此穿越迷雾,寻回那份最初的守望。屋檐下“带雨珠、沾泥土”的调解既保障了老人的晚年生活,也修复了兄弟亲情。赡养纠纷的圆满化解是茶店子人民法庭“抓前端、治未病”办案理念的鲜活注脚,也是法官们以柔性司法化解家庭矛盾,弘扬传统美德,守护乡土温情的司法担当。 赡养父母,是法律刻写于心的责任,更是生命血脉中流淌的本能。它不囿于形式,不拘于距离,其核心是那份无条件的关爱、体谅与担当。当误解的乌云被沟通的暖风吹散,当责任的重量被亲情的温度分担,每一个屋檐下,都能迎来属于自己家庭的晴朗天空。愿天下父母,皆能在子女爱的屋檐下,安享岁月静好,风雨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