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携手育英才,实践砺剑启新程
——巴东法院举行欢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习生座谈会

发布时间:2025-07-18 点击数量:58
图片

为总结实习成果、深化院校合作,共育法治人才,7月18日下午,巴东法院举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习生期满座谈会。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靳永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法学系副教授宦吉娥及13名实习生,法官助理代表郑亚杰,法官代表李艳清参加座谈会,会议由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张乙秀主持。

图片

“实习期间,我看到巴东法院干警职工兢兢业业的劳动付出,他们在依法治国的实践中贡献力量,对我们这些后辈也关怀有加,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我管这叫‘人间温暖’。”

“我亲身体验了民事案件从立案、送达、庭前准备、开庭审理到文书制作、归档的全流程,弥补了课堂学习的抽象性,进一步提升了我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司法智慧在于追求公平正义的同时,保有对世道人心的体察与悲悯。

图片

“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在学校,我们学习的是抽象的法律条文和典型案例,而在法院,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是鲜活的人生和复杂的社会关系。这段实习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从事法律工作的信念,法律不仅是谋生的职业,更是维护公平正义的事业。在法院的每一天,我都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和温度,也深深为这份职业感到自豪。”

“本次实习我意识到,现实中的法律,远比教科书上严谨周密的逻辑推演复杂得多、生动得多、也沉重得多。每一个案件,都绝非简单套用公式,其独特背景、纷繁证据链条、当事人具体境遇,都要求法官进行穿透表面的深度思考与精微裁量。法律在此刻,不再是纯粹的逻辑符号,而是融合了社会情理、个体命运与社会治理的精密艺术。”

“我在巴东法院执行局实习的这一个月,可用三个关键词概括:打破刻板印象、人性化执法与法律人温度。最大的收获是现在学会了用法律的脑子去思考问题,用普通人的心去感受世界。结案报告里的终结执行四个字不再是冰冷的程序,而是带着温度的人性化选择。这种细节的打磨,让我真正理解了法律是善良与公正的艺术。”


图片


立案、审判、执行,在过去的一个月里,13位实习生从“法理书生”到“实务新兵”,诠释了“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他们畅谈收获、交流感悟,和大家共同回顾了这段充实而又充满意义的时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宦吉娥在点评中指出,巴东法院提供的宝贵实习机会,让学生们课堂学习的知识落地生根,许多同学在交流时说道“真正明白了法袍的重量”。他们褪去了初来时的青涩,眼中多了对法治的敬畏,肩上添了法律人的责任——这是实习最珍贵的成果。期待未来与巴东法院在人才培养、课题研究、案例研讨等领域开展更深入合作,共同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之后,法官助理代表郑亚杰,法官代表李艳清分享了她们法治工作历程,鼓励与会实习生们莫畏庭前荆棘路,胸有法典自生光。

图片

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会议最后,靳永辉对顺利完成实习的同学们表示祝贺,对输送优秀实习生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表达了谢意,并寄语即将“上岗”的同学们,珍视基层的“法治原乡”,筑牢信仰的“法治灯塔”,淬炼担当的“法治脊梁”,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带着对公平正义更深的理解和敬畏,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持续发光发热。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