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多不降标准 人少不少精神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反思过去的工作,创新工作思路,放下“架子”,丢下“面子”强化司法的服务性和“仁”性是我们工作制胜的法宝。
改“点”-“点”模式为“面”-“点”的执行工作模式。点对点模式就是传统的执行法官孤立地直接面对当事人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很难获得理解和支持;面对点模式就是在执行中充分利用基层组织、兄弟单位以及被执行人的代理人、亲戚、朋友等有利因素,构筑执行工作的网络,也就是说是“面”,以面克点,效果显著。基层组织人员大多在人民群众中德高望重,适当、合理地利用他们,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不仅可以解决执行工作中的难题,更能提升法庭的社会地位,谋求法庭在当地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我们利用镇三级干部会议的机会,与辖区内各兄弟单位、各村、组、人民调解委员会、治保委员会进行沟通、交流,以村为单位建立了执行信息和联系网络,当事人到法庭申请执行,只要一问地址,案件的情况就可以直接通过该网络反馈回来,比如被执行人是否在家、履行能力如何,执行法官都可以了如指掌。同时也顺利解决了人难找、门难进、脸难看等诸多难题。这种相互之间的健康对话也为送达、传唤、通知等,减少了许多的麻烦,提高了工作效率。
延伸调解理念,播撒法官人情。 法院执行本是用强制力保证生效裁判履行的一个过程,大家一想到执行,总是与强制力联系在一起。民商事案件中当事人的矛盾的形成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沟通从心开始”,促使双方重新沟通的首要前提是取得每一方当事人的信任和尊重。我们从细节入手, 保持平和的语气、良好的心态,做到热情和蔼有度,严肃威严不失,用主动为当事人倒水、让坐等缩短与当事人的距离感,消除当事人对法官的戒心,实践证明,这一点一滴的细节,转变了当事人的偏见,消融了当事人的误解,使当事人逐渐因了解而尊重,因尊重而信任,为执行工作开展铺平了道路。我们善于倾听,把握心态,掌握节奏,有的放矢。哪怕当事人长篇大论,抱怨责问,也要给当事人一个倾诉不满、发泄怨气的机会,但同时,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分析,准确把握,选择恰当的执行策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药到病除。这些措施不仅给当事人给足了“面子”,也传递了法律无情法官有情的仁性司法理念。
“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折也折不弯,众人划桨才能开大船”,上述成绩都是全庭团结努力的结果,同时我们的执行工作也得到了执行局、法警队以及各兄弟庭室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协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在新的一年里,我会继续发扬团队精神,紧紧围绕院党组确定的工作目标,继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踏实做人、勤快做事,谦虚勤学,求真务实,做一个积极进取的人,做一个让大家都放心的人!
(本文作者原系巴东县法院茶店子法庭法官、2007年度执行能手,现任巴东县法院沿渡河法庭副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