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做哪只青蛙?

发布时间:2008-09-17 点击数量:450
    最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有趣的试验,试验分为两组进行,第一组试验中,试验人员将一锅冷水烧的沸腾,然后将一只青蛙迅速丢进开水里,青蛙在沾到水的一瞬间,使出全身的力气拼死一跳,竟然逃离了被烫死的命运。第二组试验中,试验人员将一只青蛙放在一锅凉水里,青蛙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泳,试验人员开始将水加热,水慢慢变得有些温了,青蛙觉得温度很合适,继续安逸的游来游去,水开始变得越来越热,青蛙虽然觉得有些痛苦了,但是始终没有跳出来的勇气,最后在水里被煮熟了。

    在两组试验中青蛙并没有本质的区分,并非第一组的青蛙比第二组的青蛙聪明,对于困难的预见性比第二组好,而是问题。此处的惰性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懒惰,更多的含义为对一个环境的依赖程度。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对于生存的环境拥有比较强的惰性。在实际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人对于突然降临的困境警惕性很高,往往可以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存活下来;但是在生存的环境潜移默化时,因为惰性的缘故,人往往丧失了对困难、灾难的预见性,最终走向死亡。

作为法院的一名工作人员,手中掌握了司法裁判的权力,社会上的一些人往往基于自身私利的需要,对机关工作人员展开“攻势”。从开始的请客吃饭到最终金钱美女的“糖衣炮弹”。有些人员开始对蝇头小利放松警惕,认为这种小事情与廉政无关,影响不了自己的工作,但是往往像第二组中的青蛙一样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最终到了万劫不复的地步。

    古人云:防微杜渐。这个词语充分认识到了人所具有的惰性问题,告诫人们在问题处于摇篮阶段时就将其扼杀,以防止更大错误的出现。第二组的青蛙如果在感觉水已经开始变烫的时候,选择果断的跳出来,那么等待他的将是另外一种命运。而你又愿意做哪只青蛙呢?

 

第1页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