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做哪只青蛙?
在两组试验中青蛙并没有本质的区分,并非第一组的青蛙比第二组的青蛙聪明,对于困难的预见性比第二组好,而是问题。此处的惰性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懒惰,更多的含义为对一个环境的依赖程度。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对于生存的环境拥有比较强的惰性。在实际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人对于突然降临的困境警惕性很高,往往可以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存活下来;但是在生存的环境潜移默化时,因为惰性的缘故,人往往丧失了对困难、灾难的预见性,最终走向死亡。
作为法院的一名工作人员,手中掌握了司法裁判的权力,社会上的一些人往往基于自身私利的需要,对机关工作人员展开“攻势”。从开始的请客吃饭到最终金钱美女的“糖衣炮弹”。有些人员开始对蝇头小利放松警惕,认为这种小事情与廉政无关,影响不了自己的工作,但是往往像第二组中的青蛙一样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最终到了万劫不复的地步。
古人云:防微杜渐。这个词语充分认识到了人所具有的惰性问题,告诫人们在问题处于摇篮阶段时就将其扼杀,以防止更大错误的出现。第二组的青蛙如果在感觉水已经开始变烫的时候,选择果断的跳出来,那么等待他的将是另外一种命运。而你又愿意做哪只青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