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 | 以“新”破局 探寻山区诉源治理最优解
坐落于群山之中、峡江之畔的官渡口法庭,是著名景点神农溪入口处的“口子镇”法庭。辖区广袤,涵盖近60个行政村,村镇平均海拔1100多米,面积近500平方公里,人口近9万人。
近年来,官渡口人民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法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和法治保障功能,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诉源治理之路,不断提高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筑牢新理念,用好党建引领“传家宝”
官渡口法庭坚持“以党建带队建促审判”的工作思路,不断促进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打造“峡江枫法,和美万家”特色党建品牌,实现品牌与业务“合拍”。
一方面,注重提升业务能力素养,利用支部主题党日、法庭学习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枫桥经验”重要论述,学习新的政治理论和法律法规,不断提升法庭干警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
另一方面,注重激发基层治理力量,通过开展特色实践活动,深入基层乡镇,与村镇、社区党支部共同开展“无讼村居”联学共建活动,挖掘地方具有调解经验和奉献精神的乡土人才,不断壮大基层人民调解员、法治明白人、带头人队伍。
同时,利用联学共建契机,广泛开展上门送法、法治讲堂活动,以“见缝插针”式的普法宣传,不断提升群众法律素养。
二、探索新路径,奏响创建工作“冲锋号”
立足于新时代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官渡口法庭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抓手,主动创新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
打造“三级过滤、四维共治”新机制,变以往的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共建基层治理大格局,通过村级调解、乡镇调解、法庭调解三级过滤,实现矛盾纠纷分层化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通过“四维共治”,与党委政府、司法所、派出所、村委会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形成矛盾纠纷化解合力,共同参与矛盾纠纷的预防和化解工作,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基层社会治理目标。
不断探索升级工作方法,从“一问一讲一函一书”工作机制升级为“一核双驱三赋能”工作体系,再到如今的“四心工作室”工作平台,通过多方联动司法、行政和社会力量,构建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并建立“联调团队”开展纠纷化解工作,依托联调团队为辖区群众提供一站式“诉讼咨询+普法咨询+纠纷调处”法律服务,将过去“走出去”的单向路径升华为“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车道,用“联动合力”打通基层治理“主动脉”,从而达到以“小调解”撬动大治理的目的。
立足法庭人员优势,以情释理、用心办案,与辖区内其他法庭略有不同的是,官渡口法庭目前的干警及书记员均为女性,是一支不折不扣的“娘子军”,她们最大程度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热心、耐心、诚心、公心”为核心的“四心”工作法在她们的手里,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三、定位新目标,铺就美好生活“幸福路”
官渡口法庭紧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作为,不断努力,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贡献司法力量。
更好扮演新角色,当好群众身边的“法律管家”,以法律明白人、带头人的培养为契机,探索建立覆盖辖区村镇的人民调解员网络,以人民调解员直接调解-法庭法官提供线上法律指导的方式,迅速解决一些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纠纷,真正实现“天大的小事有人管”,减轻当事人解决成本,实现“小事不出村”的同时也减轻了法庭压力。
更深融入基层治理大格局,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主动下乡听群众说家长里短、向群众说法规政策,以遍访辖区群众和企业的方式了解群众法律需求。
更新探索数字化服务,以信息化科技创新为“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增势赋能,强化法庭硬件设施支撑,帮助当事人快速立案,探索建立共享法庭,与相关职能部门和基层组织协调联动,让法庭各项工作高效化运行。
在“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中,官渡口法庭将始终坚守司法为民的拳拳初心,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精心雕琢出一幅最动人的“枫”景画卷,让法治之光温暖峡江之滨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