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判词趣话
古时之判词,就是现今法院制作的判决书。司法官审断案件必须依据案件事实写出判词,而且判词向原被告宣布后方能生效。除了存卷备查外,有些判处死刑或者是当事人不服上诉的案件,判词还要送交上级司法机关审查。在封建社会里,刑案判词还要详文送交刑部审核,甚至申奏皇帝御批。因此历朝历代对判词的写作都十分重视,判词写作在唐宋科举时属必考之科目。
因为判词是在确认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适用法律的结果,因此判词似乎是不讲究文采的。笔者在检阅古今判词集成时,发现《文选》收文种类体例丰富,而判词却难见一篇,或许就是判词失之文采的缘故吧。目前有关判词集成的典籍,主要有唐代《龙筋凤髓判》和宋初的《文苑英华》。而这些判词由于趣味性不强,不能像苏轼以词判案的故事一样在坊间流传。
据《醉翁谈录》庚集卷二《子瞻判和尚游娼》记载:东坡任杭州通判时,灵隐寺了然和尚常到勾栏寻花问柳,迷上了妓女秀奴,最后钱财散尽,秀奴渐渐讨厌起他来。一次了然喝得烂醉,又去找秀奴,吃了闭门羹。于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破门杀了秀奴。归案后,东坡发现和尚的胳膊上还刺了一副“但愿同生极乐园,免如今世苦相思”的对联。问明案情后,东坡怒不可遏,提笔判案,立成《踏莎行》一词,当场以“这回了却相思债”判了和尚个斩立决: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雾顶空持戒。只因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毒手伤心,花容粉碎。色空空色今安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了却相思债!
相传,东坡一次途经镇江,太守林希替东坡洗尘喝花酒。席上,官妓郑容、高莹一听是名满天下的苏学士,跪倒请求恩准脱籍,也就是从良之意。东坡哈哈一笑,当即挥毫泼墨,即席写下《减字木兰花》一词:
郑庄好客,容我尊前先堕帻。落笔生风,籍籍声名不负公。高山白早,莹骨冰肤那堪老。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
东坡的这首词,表面上是答谢林希的盛情招待,其实把每句开头的一个字连起来,便成判词:“郑容落籍,高莹从良。”
古人判词的优劣,是官员提拔重用的条件。判官们为了显露自己才华而博取声名,往往在判词上舍得挖空心思。故流传下来的判词,多有可取性,即使是徇私枉法的判官,在判词中捣鬼,也捣得天衣无缝,实属不易。
出于职业原因,笔者对法院公正的裁判文书往往不大留意,相反对那些徇情徇私的判决书喜欢认真研究。觉得这些能自圆其说的判决文书也能体现制作者的智慧和才思。
编辑:谭元贵
文章出处:恩施晚报